期待民族文学涌现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22 07:27:01
浏览

  因此,有了《阿娜河畔》里那样一群人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并不完美,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烁着人性之光的珍贵品质。我敬重并相信,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作为时间里恒久的不变,为时刻身处变化中的人们,带去稳固的信念与慰藉。我希望通过故事和人物,呈现并呵护那些明净顽强的心灵。

  这次写作实践也使我对民族文学创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学本就是一件帮助生活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彼此并不相识的人们增进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善举。民族文学创作首先体现了文学的这一功用。我国各民族作家的创作携带着天然的民族文化基因,这些绚烂多彩、极富特色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服装、饮食、风俗等外部形态上,更指向他们感受世界、认识自然、看待生命的方式和观念上,这些都构成了有价值的文学表达,当这些表达汇入当代中国的整体文化格局,就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一个中国作家,无论来自哪个民族,书写的几乎都是中国故事。在创作中,我会跳出本民族题材与特征,也是想借此表达民族作家的创作路径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可以展现出更宽广、更深厚的文学面貌。

  11月16日,“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办,凸显了国家对民族文学的关怀和重视。如此高规格的颁奖典礼让我深感荣幸,也备受激励,这份荣誉必然会延伸至我未来的创作,勉励我继续扎实、诚实地对待自己今后的每一部作品。我将从更细微、更新颖、更深入的角度与层面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继续葆有一颗向生活学习的好学之心,继续探索会通个体、时代、土地三者关系的文学表达方式。

  在时间的长河中写下真挚的文字,把文学坚定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每一位文学创作者的愿望,也是我永远的追求。

  写不尽那片土地的故事

  少  一

  从发表处女作《凌晨脱逃》开始,我一直把公安题材创作视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工作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警察群体。我以为,从与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从探究人性幽微和心理的复杂性来说,公安工作是一扇很好的观察窗口,也是一座文学富矿。

  长期以来,警察群体因为代表着国家形象,时刻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大众朴素的认知里,警察有着耀眼的光环和神秘色彩。人们看到的大多是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对他们职业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挫折与困惑知之甚少。作为警营中人,我长期从事公安宣传工作,自以为对身边同事的工作生活有真切体验和准确理解,也自觉有责任用文学的笔触,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歌吟他们的生命万象,把生活中警察的真实状貌还原出来。

  10多年来,我创作发表了警察题材中短篇小说100多篇,累计200余万字。小说中的故事和主人公原型,大多来自那厚厚一沓的新闻剪贴本。那是我随着同事跋山涉水为群众办事过程中的收获。每每翻阅,我仿佛又回到了采访现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历历在目,令我心潮澎湃,也为我的创作增添了底气与活力。我涌动的情感世界里,无时不回响着高举右手时的铮铮誓言。

  在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风能发电引发村民的利益纷争,驻村民警会怎么处理这一棘手难题?我驱车数日,在两省之间的大山里采访,写成了中篇小说《偷风》。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警察成为一个新兴警种,他们侦破案件的技术手段可谓超出想象,怎样用文学的形式呈现网警的神勇?我随他们一同出警,在感受、体验、请教后,写出了《网友蓝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