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海底的记忆(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1-29 06:31:01
浏览

  下水时,通常由一名老队员带着一名年轻队员。羊泽林和潜伴通过手势交流,他们配合默契,将一件件青花瓷器编号、提取、装筐,系上绳子,再由工作船将它们运上岸。“在水下,所有信息都是‘宝贝’。不只是船内的物品本身,大到船只的构造,小到物品的摆放顺序,都要一一记录,方便开展后续研究。”羊泽林说。

  6月至9月正是福建的台风期,为了保障队员安全,水下考古只能在平潮期进行。每次下水时间有限,队员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挖掘工作总共持续了100多天。随着后续工作的进行,一件件青花瓷器露出真容,经过分析,这些瓷器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青花瓷。通过这些精美的器物,羊泽林想象着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这就是水下考古的意义——一处水下遗址,就是一颗历史的遗珠。通过不同地点水下遗址的挖掘,串珠成线,我们可以还原贸易线路,研究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羊泽林说。

  “碗礁一号”之后,羊泽林还参加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宁德古田翠屏湖水下古村落考古等多个水下考古项目。“福建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贸易活跃,再加上航海环境复杂,海岸曲折,岛礁众多,让这里沉淀出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羊泽林说,“目前发现的水下遗址还是少数,且多为被动式发掘,未来我希望变被动发掘为主动发现,让更多水下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唤醒更多沉睡海底的历史记忆。”

  考古力量不断壮大

  10米、20米、30米,在水下,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馆员危长福和潜伴以下水点为圆心,进行圆周搜索……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发掘现场,在水底触摸到古沉船的那一刻,危长福一下子理解了前辈们对水下考古的热爱。

  1985年出生的危长福是水下考古队员中的年轻一代,2022年,他参加了第九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同期参加培训的队员中,危长福不算最年轻的。“一些学校在研究生阶段就开设了水下考古的课程,不少刚毕业的年轻人想去参加培训。”危长福说。

  危长福说,水下考古需要年轻人,每次下水都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30米深的海底,需要背负各种设备,仅气瓶的重量就近百斤。”

  水下考古队伍年轻化的同时,设备也在进步。在水下,危长福手腕上的潜水电脑表显示着一系列数据:水深、升水速度、剩余气体……

  不仅是潜水电脑表,声呐等物探设备的进步也让羊泽林等人期待的“主动发现”变为可能。早期的水下考古项目大多来自渔民提供的线索,而物探设备的运用,让“大海捞针”成功率更高。近年来,已有部分水下遗址被主动发现,并保护下来,等待后续的考古发掘。

  人员的充盈、设备的进步,使水下考古力量不断壮大。从定海湾到“碗礁一号”,到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再到宁德古田翠屏湖水下古村落遗址,水下考古从近海向深远海和内陆河流湖泊延伸。从水下沉船到水下古城、水下村落,水下文化遗产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水下考古队员们还走出国门,支援其他国家的水下考古力量。

  对于羊泽林来说,他时刻期待着下一次任务的到来。蔚蓝的海面下,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羊泽林笑着说,“对于未知的探寻,对于人类文明的求索,正是这项工作最大的魅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9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