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法治文化的时代传承(人文观察)(3)
毡鞋、马鞍、便服、公文包,陈列馆里的几样旧物都是马锡五上山下乡时用的。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他亲笔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创了将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司法审判实践的先河,‘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为人民司法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在方便当事人诉讼、回应群众司法需求方面有其独特意义。”王若磊说。
深入基层、巡回审理、就地办案、调判结合……随着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马锡五审判方式”展现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苹果巡回法庭”“车载法庭”“马背法庭”“帐篷法庭”等特色便民法庭在基层涌现,红色法治文化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得到传承。
持续深入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案件繁简分流;通过诉前调解、简案快审,优化案件办理程序,减轻诉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如今,一系列继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的举措,助力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一群传播者,让红色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滹沱河畔,河北平山,西柏坡纪念馆。
“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赴北平开启建国大业,毛泽东同志将之喻为‘进京赶考’,由此我们党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执政征程……”纪念馆前广场上,讲解员正在主持一场敬献花篮仪式。随后,在场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回望入党初心。
1947年7月,在西柏坡村东的一个老乡自家打谷场里,对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史产生划时代影响的重要会议——全国土地会议正式召开。
几根竹竿搭起简陋的布棚用来遮阳,100多位代表以石为凳,以膝为桌,经过近两个月的会议,研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迅速开展,亿万农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变成现实。
“土地法大纲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对保障解放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立法和土改运动提供了重要参考。”熊文钊说。
“‘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这是一封解放区农民写的信,你看这封信落款的细节,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在农民前特意加上了‘翻身’二字。”讲解员吕静用手特意指向信中一处说,
这也更体现了当时翻身农民们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跟随吕静的脚步,沿着纪念馆外的小路行走10分钟,便来到了西柏坡时期的中央妇委旧址。
几间土屋、几张长桌,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就孕育于此。
“当时,河北省藁城县农村女青年赵小烟就是婚姻法的受益者。赵小烟和同村青年孙志锁自由恋爱,不料被家人百般阻挠,登记未成,下乡干部得知此事后,对干涉阻挠的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最终促成了二人的婚事。”临近国家宪法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艺术团精心排演了多个宣传红色法治文化的节目,讲述节目《婚姻法的诞生》就是其中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