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非遗春节即将到来,会有什么不同?
原标题:第一个非遗春节即将到来,会有什么不同?
12月4日,春节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至此中国已经有44个项目列入了这个名录(名册),总数世界第一。紧接着又有好消息,三个民间传统营造技艺,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都从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转入了非遗的代表作名录。
进入世界非遗对于文化项目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现有的非遗的发展又给我们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怎么看待批量的非遗上新?
到底什么是非遗,就是所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都算,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我们现在的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却被全世界看见了,越来越世界闻名,怎么来看待我们的这种批量的非遗上新?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 萧放:人类非遗的评审是每两年一次,每一次中国只能提交一个项目,所以这个项目评审的过程实际上是挺复杂的,春节申遗实际上从去年8月份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年的3月份之前提交材料,后来这次被批准,实际上春节虽然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是我们作为人类非遗我们这次提交其实真正说是一个喜事。那么这个“1+3”的问题,“1”是个常态,“3”是跟以前不一样的,就是说我们有三项急需保护的名录,通过转入到我们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一个转进来说明我们这些年来在急需保护人类非遗工作方面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就是做得很有成绩,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见,所以专家委员会给我们评审,让我们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非遗春节会有什么不同?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春节了,要过2025年蛇年的新春,应该说这个春节会是我们的第一个非遗春节了。我们这个春节会有什么不同吗?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 萧放:春节就是大年,大年是年年过,当然年年都过得喜庆热闹,今年因为是成为人类非遗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当然我们就过得更加热闹,更加红火,更加喜庆。但如何让我们热闹、喜庆、红火实现呢?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自觉地去参与这个年节活动,或者各个地方政府创造条件,让我们年节的氛围更加浓郁,让我们年节喜悦的气氛更加热烈,然后我们可能说既然是人类非遗之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传统热闹的方式,能够让我们进行呢,我想这是我们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考虑的问题。
名录项目中的文字表述,春节后面为什么有一个破折号?
在这次记录到名录项目当中的文字的表述,在春节后面有一个破折号,有一个副标题叫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副标题再去定义春节,这个实践又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 萧放:这个副标题其实非常有内涵,因为它是说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我们中国人在过新年时候所有的行为活动,因为大家知道我们过年,或者叫春节也好,实际上不是一个时间点,是个时间段,是从腊八到正月十五,这次申请文本也是这么写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过程中有三段,在岁末的时候,是辞年阶段,岁末跟新年之交的时候有一个团年的阶段,那么新年到的时候我们有个拜年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构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活动,那么这个社会实践里面包含很多,包括我们的拜年,包括我们的传统的烟花,包括我们的年节氛围的装饰,春联、年画,还有灯笼,还有社火表演等等都是我们的实践。怎么让我们实践,让我们的节日内涵得到呈现?其实节日内涵里边有好多深层的内容,跟我们古老的文明都有关系,但是我们有时候不自觉,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传承。
全国9100多家非遗工坊,意义是什么?
全国现在已经有9100多家的非遗工坊,它的意义是更偏向于技艺的传承,还是说去促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