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翼下 体育焕新(2)
在国家游泳队,基于上体大模型打造的AI辅助训练系统,就像运动员的“智慧教练”——AI辅助训练系统能够通过捕捉运动员的动作细节,挖掘改进方向。出发时能否快上0.1秒?转身与冲刺是否还能再快?这些小小的改进积累起来,或许就能成为赢得比赛的关键。通过训练系统反馈的数据,教练可以针对性地调整训练方式,而运动员也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提高,仿佛每次入水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默默见证着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
在竞技体育领域,不同项目中的训练侧重点各不相同。以往的算法往往各自为战,针对单一项目有效,但难以迁移到其他项目。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研发团队将各个运动项目的海量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和标注,然后输入大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后的大模型不仅在精准度上实现了大幅提升,还能够解决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约80%的共性问题,如动作捕捉、数据分析和用时优化等。
“我们从竞技体育入手,积累了大量关于人体运动的算法和技术,这为未来将这些技术扩展到更多体育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黎涌明说,未来,上体体育大模型不仅会继续拓展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还将逐步应用于全民健身、运动康复等领域,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优化和创新。
全民健身搭上“智慧伙伴”
随着智能化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如何提升全民健身质量”有了更多答案。
初冬的晨光洒满北京城,微风轻拂。海淀公园内,跑步爱好者的身影在红色智能步道上跃动,他们的脚步或疾或徐,步道旁的智能显示屏则实时更新着每个人的运动数据,卡路里消耗、速度、步频等信息一目了然。
“智能显示屏帮我算好了数据,我只管跑就行。”家住海淀公园附近的王先生说,这条依托人脸识别技术打造的步道就像一个“智慧伙伴”,能够实时记录运动数据,“我现在跑步变得更有目标了,每天都期待看到新进步”。
科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如此。在海淀公园的“太极大师”区域,市民在规定区域内跟随屏幕内的“虚拟教练”学习太极拳,摄像头可实现对参与者全身动作的实时捕捉,将参与者的太极动作与教练动作进行比对并做出评判。“这种形式真的很新颖,我们动作哪里不到位,屏幕中的‘教练’都会提醒,特别方便!”一位参与者说。
在日坛公园,原有的乒乓球场等运动片区经过改造后,变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室外智能健身房”。这个“健身房”设有体测区、有氧训练区和力量训练区等,并引入了智能竞赛车和高推拉举双功能训练器等智能健身器材。
陈先生是一位智能健身器材的“忠实粉丝”,他告诉笔者:“这些设备附带运动指南和锻炼建议,通过电子屏幕就能看到运动的时长和消耗的热量,对我们健身特别有帮助。”陈先生的话也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科技正让健身变得更科学、更高效。
除了北京,智慧体育公园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智慧健身”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日,中交·南国智慧体育公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正式启用。这座全长约23.6公里的公园坐落于邕江综合整治项目内,在设计与功能上体现了诸多创新亮点。通过引入智能运动监测设备、智能化进出场系统,市民可以用手机App实时查看运动数据、预约运动场地,甚至还能收到系统量身定制的运动建议,让健身变得更加简单。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的智慧体育设施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魅力——AR单车骑行设施成为这片区域的亮点。孩子们骑上动感单车,屏幕随即呈现虚拟骑行的画面,伴随着骑行速度的变化,屏幕上的虚拟场景也动态切换,仿佛让骑行者穿越在不同环境中。激烈的骑行比赛为这片生活区增添了热烈的氛围,孩子们的加油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使运动体验充满乐趣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