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国脉紧相连(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⑨)(5)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25 11:00:01
浏览

  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东亚的中华文明还是南亚的古印度文明,无论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还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无论是欧洲的古希腊文明还是美洲的玛雅文明,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还是中东的伊斯兰文明……都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是一个文明的百花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万事万物存在的特征,也是文明应有的面貌。文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保持文明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以平等包容的态度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使不同文明取长补短、美美与共,最大限度地丰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让不同地方的人们共享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

  【特别关注】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挂牌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截至2023年7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52所孔子学院,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从历史上的张骞出使西域、佛教东传、郑和七下远洋、“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经验分享】

  甘肃敦煌续写丝路文化交流互鉴新篇章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省敦煌市,历史上曾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融汇的必经之地,以得天独厚的文化宝藏,传承千年文脉,记录丝路发展,见证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近年来,敦煌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成功举办5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创新开展“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对外感召力。

  【相关链接】

  伊儒会通

  “伊儒会通”又称回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交流、沟通与融合等,内容涵盖哲学、道德修养和习俗等诸领域。明清时期,一批精通儒释道经典的伊斯兰学者将伊斯兰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伊斯兰教本质特性的基础上,融合儒家文化的一些内涵,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过去数百年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主义、霸凌主义、殖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价值被逐渐放大,犹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给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种种危机,埋下了深深隐患。引领人类走出困境,中华文明有这样的特质,也有这样的责任。正如西方学者汤因比所预言的那样,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