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21 04:03:01
浏览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北京八达岭夜长城。
陆 军摄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河北承德市,工人在维修金山岭长城。
王立群摄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对长城遗址进行倾斜摄影3D建模。
王泽浩摄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祁连山雪峰与嘉峪关交相辉映。
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核心阅读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分布于15个省份。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长城保护、传承与研究,精心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让长城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保  护

社会各界参与捐助,助力长城修复

初夏时节,北京八达岭长城游人如织。今年67岁的苏文洋站在蜿蜒起伏的长城上眺望远方,感慨地说:“八达岭长城面貌大为改观,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20世纪80年代初,苏文洋是《北京晚报》新闻部记者,多次到八达岭长城采访。那时,八达岭长城只有南北4座敌台对游客开放,其他许多点位长期失修。苏文洋认为,保护长城,刻不容缓。他希望通过媒体发起一场社会捐款活动,“目的不仅在于修复长城,还在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1984年7月5日和6日,《北京晚报》和《北京日报》分别刊登消息——为保护历史文物,加速修复长城重点地段,举办“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消息发布后,立即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为首都一些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保护长城的热情。

消息刊登后,前来捐款的人络绎不绝。各地数以千计的书法家、画家、歌唱家、医生,纷纷举行义画、义演、义诊,为修复长城尽一份心意。活动还得到数十家国外报刊、电视台的报道,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保护长城的热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参与捐助。

1984年7月28日,社会赞助的八达岭长城修复工程开工;9月17日工程竣工后,游人可登上八达岭最高点,俯瞰长城美景。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发起于北京,影响遍及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天津、锦州、西安、秦皇岛等地也相继成立“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组织,修复所在地段长城,取得积极成果。

到1994年,全国共收到海内外修复长城赞助款6000余万元,有关部门用赞助款修复了八达岭长城北八至北十城台、慕田峪长城3座敌楼、司马台长城、沿河城长城等14处重点地段。

传  承

一代代长城保护员接力守望,汇聚起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