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垫江: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 牡丹文化活力足(2)
垫江人素来尊崇“耕可立家,读可荣身”的耕读文化,崇文重教之风甚浓,“家有余粮,便有学童”蔚然成风,“穷要养猪,富要读书”的民谚流传至今。在耕读文化的浸润下,几百年来,大量的进士、举人、秀才层出不穷。据资料统计,明朝时期,垫江县的进士13人,举人81人,进士数列四川省第16位;清朝时期,垫江县的进士19人,举人146人,进士数列四川省第6位。厚重的文风、昌达的文脉绵延不绝,为垫江培育了济济人杰,也滋养出了垫江人勤劳善良、忠勇刚毅、好学上进、开放创新等优良品格。
明代进士夏邦谟受“耕读传家”的家风影响,自幼好学,才华出众。24岁中进士,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他推行的赋税和徭役改革,为明代改革家张居正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提供了借鉴。其德行与才华得到朝野的广泛褒扬。清代进士李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清史馆列传的教育家、文学家。虽身处乱世,却忧国忧民。他把救国救民、振兴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优秀人才身上,毅然从朝廷辞官,返川从教34年,获得了“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好赞誉,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
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任鸿隽、化学家陈荣悌、数学家董泽清都是怀揣科学救国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垫江骄子。任鸿隽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创办了我国第一本采用西式标点排版的正式出版物《科学》杂志,撰写了《科学概论》一书,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成就被写入《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科学史》。世界著名的配位化学家陈荣悌本是“非常需要的科学家”,但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冲破种种阻扰,辗转多国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中国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推进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还有一批垫江人,为追求真理和民族独立而以命相博,在生死面前仍风骨傲然。皖东北抗日游击队司令员兼泗县县长黎纯一,带领泗县人民与日军进行了长达6年的浴血奋战,最后牺牲在抗日前线,年仅46岁。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策划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200多名革命志士遇难,仅15人脱险。在这些革命志士中,就有肖中鼎、刘德彬、兰蒂裕、陈丹墀、陈鼎华、陈邦文、付伯雍等9人是垫江人。他们在特务的威逼利诱和死亡面前,坚守信念,绝不投降,保持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忠诚本色和刚直不阿的垫江性格。
纵观垫江耕读史,从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杰如珠似玉,世代辈出,他们让垫江文脉千年传承,让垫江精神永续不息。
一花沁山水 国色秀垫江
垫江是山水牡丹之源。这里的牡丹生长于山野之中,竹石之间。千百年来,与山相伴,与水相依,与竹同生,与树为友,与石相亲,自然质朴,生命力强。每年的三四月,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明月山麓绵延三十多公里的低山丘陵地带,数万亩牡丹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白的似玉,绿的如珠,粉的像霞,或一片一片,或一丘一壑,或一山一岭,五彩斑斓。山水熏润了牡丹的香味,大地浸染了牡丹的颜色。
垫江牡丹本不是用来观赏的,它是古代山民用来制药养家的经济作物。牡丹的根叫丹皮,是一种药用价值十分广泛的中药材,药农只取根不要花,所以,垫江的牡丹花在明月山中沉寂了上千年。
关于垫江山水牡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天庭御花园看守牡丹的姐妹犯了天条,被责罚到明月山中为民。她们发现这里的山民身上都长满了大小不等的包块,长期受病痛折磨。姐妹俩便教山民们种植牡丹,用牡丹根煎水服用,山民的病全都好了。从此,姐姐取名太平,妹妹取名墨玉,在明月山中居住了下来。后来,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建立“西苑”,招募一个四品牡丹夫人。妹妹不听姐姐的劝阻,凭着自己漂亮的容貌和种植管理牡丹的技术,轻易当上牡丹苑的四品夫人,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不久,隋末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血洗宫廷,墨玉也未幸免。而姐姐太平一直在明月山种牡丹、制丹皮,为乡亲们看病制药,深得山民的喜爱和尊敬。姐姐去世后,人们厚葬了她,并把这里土著的红牡丹取名为“太平红”,将紫黑色的牡丹花取名为“墨玉”,以纪念姐妹俩为当地百姓做出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