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正在引领乡村振兴
2020年10月26日,在江苏省海安市胡集街道周吴村的田间,无人驾驶自动植保设备正在工作。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1月25日,在重庆市黔江区“互联网+”社会扶贫基地,农掌柜团队在研讨农业产业供应链管理云平台的运行情况。
杨 敏摄(人民视觉)
4月26日,在四川省广安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咀村,利用渠江滩涂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民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和美。
邱海鹰摄(人民视觉)
2020年11月13日,2020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进入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梁沟社区一派农忙景象,成片的良田里,小麦等作物长势喜人。在侯岭组村口,55岁的村民李海珍拨动按钮,一架约40斤重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始喷洒药剂。
“以前就知道背着喷雾器在地里洒药,不光效率低,而且还危险。”3年前,李海珍采购了这台植保无人机,一跃成为“农业飞行员”,“有了这家伙,我现在干活可轻松了。六七亩玉米地,人工喷洒最少要1天,用无人机洒药只要3分钟,方便得很。”
乡村振兴,创新引领。近年来,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无人机操控手、智慧农业管理人、农村电商从业者等新兴职业纷纷登场,数字农业、生物种业、特色产业等成为各地发展重点。科技创新正助推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加快迈进,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等方面彰显力量。
智能农机:
农业生产“主力军”
随着智能科技与现代农业日渐融合,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机设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第一次学习操作时,心里可紧张了,万一飞不好,掉下来可咋整。”河南省三门峡市梁沟社区侯岭组村村民李海珍对记者说,起初她并不自信,“没想到操作起来并不难,会玩微信就能学,只用3个月时间,我就取得了无人机培训合格证。”
她告诉记者,无人机每分钟10升的喷洒流量与宽达10米的喷幅,可以实现全面、精准、均匀的作业。比起传统轮式植保机,无人机在空中可以不受复杂的地形环境影响。
此外,植保无人机还可一机多用,通过挂载不同功能的机载设备即可完成药液喷洒、固体肥料播撒、粉剂喷撒等,几乎贯穿农作物的全生长过程。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何雄奎指出,随着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应用,将会有大批传统农民转型为技术型职业农民,掌握相应的植保知识与施药技术,这将是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事实上,农事“主力军”不仅“上天”自如,而且还能因时“入地”。
“这台农机真是厉害,耕田速度快得惊人不说,翻土精度也十分准确。”在湖南省永州市牛角坝镇兴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田内,机器声隆隆作响,一台拖拉机正沿着田垄快速前行,埋茬、旋耕、起垄一气呵成,数十名围观农户顿时赞不绝口。
定睛一瞧,拖拉机驾驶室内竟空无一人。无人驾驶,这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