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正在引领乡村振兴(3)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指出,数字技术成功将城市的新风尚、新文明带回乡村,在乡村治理中融入了城市治理的理念、措施,这将有效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进程。
在平安乡村建设上,数字技术也在以惊人速度加快推广。
一键呼叫,供电所等服务热线一目了然,咨询问题“零次跑”;打开软件,村镇有关部门可进行日常治水办公,“河畅、水清、岸绿”的目标不再遥远……借力大数据,一张张“乡村安全网”得以搭建。
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更安全的“智慧网”也已编织完成。村民通过12345服务热线等提出的诉求,均可快速连接至平潭“智慧岛”指挥中心,实行信息统一受理、统一调度。
“正当我着急时,区海事局的救援船来了。”说起前年渔船抛锚的情景,北港村渔民张议仍心有余悸。由于他出海一天,迟迟未归,家里人忙拨打12345紧急求助。“智慧岛”指挥中心立即启动网格管理系统进行搜寻调查,经过2个多小时的协同处理,成功将张议营救上岸。
“数字化发展背景下,要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均等化,但同时也要保持城乡的功能差异化和景观差异化。”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分析。
创新业态:
绿色发展“动力源”
“原来只盼着树能快快长大,好用来修房子。没想到,现在把树看护好居然也能赚钱。”今年74岁的吴志良没想到,辛辛苦苦种下的几百棵杉树,不用砍也能带来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探索“互联网+生态建设”新业态,组织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让村民实现增收。
吴志良原本是从江县大塘村的一名贫困户,去年7月,他以每棵树每年3元的价格,将自家林木挂上了碳汇牌。不久后,碳汇顺利卖出,资金直接打入他的个人账户。
据了解,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是将贵州省深度贫困村林地中具有碳汇功能的树木集中起来,建立涵盖林木数量、碳汇价值、林户信息的数据库。“树木每开发一次可持续售卖6年,到期后还可继续开发。林户只需把林木看护好,不需做其他任何工作。”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新农村建设既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又要记得住“乡愁”。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双旗村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门关镇西北部,与许多山村类似,3年前的双旗村,也面临着人口流失、文化衰败、产业凋零等诸多问题。
自2018年接手运营剑门关景区以来,华侨城集团深挖当地文旅资源和生态优势,力图完成剑门关从单一人文自然景区向全域旅游目的地转型。一座“以文旅兴乡村”的桥梁将剑门关与双旗村紧紧相连。
“镰刀、耕犁、石磨、碓窝……这些是过去剑门关家家户户常见的生活工具。”为了深挖乡村“烟火气”,华侨城团队将山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化为体验项目,开发出花艺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富有秦巴山区特色的研学教育基地,让乡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村子美了,旅游火了,村民的日子也更甜了。“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村里的闲置资源得到再利用、再改造,留守劳动力获得了长期务工的机会,大家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双旗村党支部书记卫建感慨地说。
培育新业态,释放出农业农村对金融的巨大需求,金融支农服务覆盖度和渗透率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