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向科技自立自强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初夏时节,记者在杭州、西安等地采访时看到:科技界和产业界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担使命,奋力攻关,向着科技自立自强扎实迈进。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不能再满足于做追赶者了!”科研人员纷纷表示,我国研究已经积累到一定阶段,无论是探索未知,还是搞清技术原理、推进产业应用,都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今年3月,《自然》杂志刊发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捷凯团队的一项重磅成果:发现了哺乳动物中RNA调控异染色质形成的新机制。
“有了基础研究的‘1’,后边应用的‘0’才有意义。”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书记侯红明告诉记者,研究院一直注重基础研究,近年来取得系列突破:发现维生素C能够促进干细胞产生、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iPS因子……
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一个地下实验室,研究员杨建峰正在研制硬X射线成像仪。这是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ASO—S的三个载荷之一,未来将随卫星发射到距离地表720公里的轨道,专门给太阳“拍照”,观测太阳耀斑。
“这是我遇到的最难的项目。”从事星载相机研制20多年的杨建峰坦言,硬X射线成像仪对光栅加工和对准的精度要求极高,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除了能提升星载相机的研制水平,还可获得太阳观测第一手数据,为天文学研究做出原创贡献。
在西湖大学的微纳加工平台,科研人员穿着连体服,聚精会神地在操作实验。去年底,副校长、光学工程讲席教授仇旻带领团队在“冰刻”三维微纳加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项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关注的人少却意义不小,它能为未来精密制造打下基础。
自2018年2月成立至今,西湖大学已引进161名高层次人才,他们把原创性研究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成立3年就在原创研究上崭露头角。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周强实验室就在全球率先解析出新冠病毒的受体的全长结构,并“看清”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为药物和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郭天南实验室通过分析重症患者的血清,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有望为预测轻症患者向重症发展提供导向。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质谱仪器是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航天航空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长期以来,我国高端质谱仪器市场一直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如今,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走进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在检测、调试各种型号的质谱仪器。“秉持‘做中国人的质谱仪’的信念,我们一直在努力。”公司首席科学家周振博士介绍,他们经过十年持续努力,终于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核心技术的国家。他们自主研发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2014年推向市场后,不仅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还出口到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