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向科技自立自强扎实迈进(2)
集散控制系统(DCS)被称为“工业大脑”,技术复杂,行业壁垒高。在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公司高级副总裁莫威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攻关,公司突破了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散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我们的技术还实现了部分赶超,目前产品应用于超过两万家工业用户现场,与沙特阿美、日本大金等国际客户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工业汽轮机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为摆脱国外公司的技术钳制,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攻关,突破了工业汽轮机最核心部件——叶片的研制难题。2018年,公司中标全球功率最大的驱动用工业汽轮机;2020年,该机组成功投产,并被认定为国际首台(套)产品——杭汽轮由追赶者变成了全球行业标杆。如今,杭汽轮定下了新目标:攻克“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燃气轮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研发、制造出自主燃气轮机,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
孵化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中科微精公司,把目光瞄准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技术。2018年,公司率先突破小空腔零件对壁无损伤微孔加工的世界技术难题,攻克了高精度三维可编程异型微结构扫描成形等关键技术,实现超高精度复杂微结构的高品质加工。“这一突破有望为新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公司总经理杨小君表示。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自主创新
依靠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今年5月,科技部在2021年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尝试“揭榜挂帅”,不设申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团队来揭榜。
西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公司正牵头联合高校和行业企业着手申报国家重点专项——“400km/h高速列车用碳陶制动盘及配对闸片关键技术”项目。企业负责人说,尽管他们在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领域实现了系列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但成立时间不长,按以往的标准都够不上申报资格。“实行‘揭榜挂帅’,我们就可以在国家重点专项中大展身手了。”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安心科研的环境。在西湖大学,学校以5—6年为期限实行长周期考核,不唯论文,不重指标,实行长聘与准聘相结合的制度;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人才分类考核评估,还出台专门面向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政策。
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17年9月,之江实验室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既有高校院所吸引人才、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又有面向产业需求、灵活布局项目的管理机制。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郑宇化告诉记者,自成立以来,他们布局了类脑计算机、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等60个自主前沿科研项目,承担了5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许多成果成功转化、支撑了产业发展。
搭建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去年8月,广州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后,今年4月成立了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的路径。该中心成立当天,就有1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8日 02 版)
(责编:赵欣悦、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