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象,距离产生和谐(2)
谈及如何在云南北移象群保护管理工作中确保人象平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盯住象、管住人、做好理赔。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和亚洲象的安全得到保障”。
据悉,针对北迁亚洲象沿途造成的群众经济财产损失,云南省已启动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定损赔付工作,待统计定损工作完成,将对沿线居民损失进行赔付。
建围栏,巧种植
北移象群一路“逛吃”,引发网友对大象食性的讨论。陈飞介绍,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相对集中且量大,亚洲象不必通过大范围的活动就能获得足够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因此对取食庄稼产生了一定依赖。
亚洲象取食农作物,是当前“人象冲突”的一个普遍形式。为了防止亚洲象对农作物和村寨的侵犯,当地人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也不尽相同。
在景讷乡南岭村村小组组长王应华看来,他们村的太阳能电围栏立了大功。今年3月初,正值冬玉米成熟季,30多头野生亚洲象集体出现在南岭村,频频进入农田取食,眼看丰收将成泡影,全村43户无一不急。听说勐养镇有的村子做电围栏效果不错,大伙立马决定集资修建。短短一星期后,一条长达9公里的电围栏建成了,把南岭村的农田、宅基地围了个水泄不通。这种电围栏采用瞬时脉冲电流,可以对亚洲象产生有效警告而不致击伤。大伙终于踏踏实守住了丰收季。
但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看来,这种电围栏短期应急效果虽好,长期使用却未必佳。有研究案例表明,亚洲象非常聪明,能够学会诸如推倒周边树木的方法来破坏电围栏。而改用钢结构围栏设置物理障碍的传统办法,尽管相对更有效,但成本过高,难以复制推广。“这种把整个村围起来的办法,实属下策。”郭贤明说。有专家进而从大象食性和觅食规律入手,建议采取生物隔离或诱导定点取食的方法,以确保亚洲象与人类之间的安全距离。
记者来到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勐主寨,这里是亚洲象活动频繁区域,大象进村觅食一度困扰当地群众。据思茅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英介绍,自2018年起,当地林草部门规划了4000余亩食物源基地,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植物,目前已开辟种植1200亩,在食物短缺季节吸引亚洲象前来觅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象进入村寨的次数。
陈飞建议,农户家尽量不要在房前屋后种植芭蕉等野象喜食的植物,可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和气候环境替代种植大象不喜食的辣椒等,以形成天然的“生物隔离带”。
设廊道,重规划
“车象冲突”是世界性问题。公路等大型线性工程建设切割了亚洲象原有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亚洲象时常进入公路,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云南,穿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的“思(茅)-小(勐养)”高速自2006年建成通车后,就曾发生过数十起大象上路事件。
“亚洲象适应能力很强。”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团队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亚洲象对人类交通设施经历了“不认识—车象冲突—适应”的过程。在对“思(茅)-小(勐养)”高速穿越勐养子保护区13公里路段内25个野生动物通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时,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公路路域野生动物保护创新团队发现,野象对桥梁隧道等生物通道利用率达到72%,大象过路的情况已基本看不见。管理和规划部门从历史教训中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年初,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加强亚洲象保护构建人象和谐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连通重要栖息地之间的生物廊道,破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亚洲象迁徙造成的障碍,同时配套设施,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