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把脉中国水资源“家底”华北平原最“干渴”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10 08:37:07
浏览

原标题:院士专家把脉中国水资源“家底” 华北平原最“干渴”

  【生态观察】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再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离不开“水”的有力支撑。然而,我国水资源“家底”并不富裕且分布不均。是约束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规模,还是设法增加水资源供给?如何理解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在落实空间均衡的背景下,又该如何认识并推动调水工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和解读。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华北平原最“干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绍,我国水资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山区多、平原少,与人口、经济、耕地、能源等经济社会要素布局不相匹配。“比如,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面积占60%,GDP总量占44%,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特别是京津冀所在的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

  以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也认为,我国最“干渴”的地区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而是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比以色列还要低得多”。

  水资源分布失衡、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既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也与人为因素有关。

  作为世界上中低纬度降水和河川径流年内集中程度高、年际变化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和水资源的年内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河川径流量的60%~80%集中在汛期,一些地区年径流往往由几次甚至一次降水过程形成;同时,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变化十分显著,南方地区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一般相差2~4倍,北方地区一般相差3~6倍,而河川径流量最大和最小年份可相差10~15倍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倍。水资源量显著的年际变化以及年内高度集中的特点,导致天然来水过程与用水需水过程不相匹配,很多地区出现旱涝急转,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带来较大难度。”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指出。

  根据观测资料及模型预测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认为未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衰减态势可能会进一步持续,而随着极端干旱事件的增加,一些传统意义上不缺水的地区也可能面临较大的水资源供给压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西北等江河源头区冰冻圈水资源涵养能力下降,过去5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退缩了15%,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这些变化正引起‘亚洲水塔’的失衡,对我国水资源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颖秋看来,除了水资源本身条件外,一些地区缺水是由于“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不合理、用水定额管控不力、用水浪费等”,使区域需水量、用水量大幅度增长,导致水资源超载、水环境超载,出现水安全保障短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仅30%,2019年已达到60.6%。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群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水资源保障问题将日益突出。”张建云指出。

  “以水定需”,推动水资源“空间均衡”

  业界专家认为,在水资源领域,“空间均衡”就是要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均衡,核心则是要坚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为此,一方面要提出城市建设、人口集聚、土地开发、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约束控制指导线,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保障刚性需求,确保城市群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兴建必要的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合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