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崖上“老愚公”(百年辉煌)(3)
黄著文心头一热,很震动。一个小山村依靠自己的力量,用13年时间修筑了这么长的水渠,太不容易了!他对两位同事说:“走,去现场看看!”三人跟着黄大发步行几十里,从螺蛳洞水源地沿着石渠绕过太阳山和太阴山,一直到草王坝村。此时天色已黑,黄大发拉他们住进自己家住的草房。第二天早晨醒来,黄著文发现,仅有的一床被子盖在他和同事身上,黄大发夫妇搂着两个半大孩子在火盆边整整坐了一夜。黄著文的眼睛湿了。
通过现场考察,黄著文和同事得出结论,这条渠的毛病在于:第一,水渠位置太高了,落差不大,流量又小,推力自然不够,很难流到30多里外的草王坝;第二,这一带都是风化形成的沙壤土,渗水严重,因此修渠必须用水泥勾缝防渗;第三,用石灰和黄泥抹缝,天一旱泥巴开裂,多少水也渗出去了。“总之,你们的设计不对,干法更不对,搞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必须要有科学技术保证。”
黄大发听得直捶脑袋,他眼巴巴瞅着黄著文问:“那你看这条渠还有没有救啊?能不能帮我们想个办法。”
跟来的两位同事都是县上的“老水利”,摇摇头说,重新改造起码要花几十万,县上肯定没这个能力。
黄大发一脸沮丧,几乎要哭了。
一年又一年,不死心的黄大发到公社和县上跑了无数次求爷爷告奶奶,都因为县财政拿不出资金败兴而归。没事的时候,黄大发常常跑到山上,沿那条渠走走,把石缝里长出的茅草拔掉,用手摸摸那些石头,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流下的血汗和留下的温度。黄大发发现:这条渠虽然荒废多年,石缝中却很少有草,原来都让上山放牛的村民拔了。而且渠沟里很少有土。显然,所有村民都像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牵挂着守护着这条不成功的石渠。黄大发心里阵阵发热,泪湿眼眶。
岁月漫漫,从1976年通水失败到1989年,又一个13年过去了。
这一年,51岁的黄大发听说县上要办一个水利技术学习班,招收各乡初中以上文化青年参加,为期3年,半脱产,他立马通过电话报了名。一个两鬓斑白的小老头就这样坐到课堂上,成了水利班上最勤奋的学生。
黄大发越学越明白,越明白心里越着急了。1990年腊月的一天夜里,黄大发东打听西打听,一头闯进黄著文的家。这时黄著文已经当了县水利局副局长。老支书说:“你当局长了,我也老了,现在我们草王坝那条渠还荒废着,我死前要是通不上水,闭不上眼啊!”
黄著文为难地说:“县财政每年给水利的资金只有20来万,就是全给你们也不够。”黄大发却乐呵呵说:“你不知道,我最近又干了一件大事!”
“啥事?”
“我又把村民动员起来了!不讲价出义工,在外打工的也同意回来。县里能给多少给多少,把水泥买上就行。关键是你们的技术要上去,给我们做保证!”
黄著文的眼睛湿了。
第二天,水利局召开局长办公会,黄著文提出草王坝村撂荒的水渠问题。草王坝水渠改造工程至少需要30万元,大大超过全年的水利预算。黄著文恳切地说,草王坝村的事情无论如何要扶一把,他们从1960年动手,自力更生,整整干了13年。可惜因为技术问题没把握好,水没通上。到现在已经过去30年,那里的乡亲决心再次启动,宁可砸锅卖铁也要把水渠干成。“我想,那么长的一条水渠扔在山上,太可惜了。这个工程我愿意牵头,负责到底。”
樊运达局长当场拍板:“好!我们先上人把测量和设计搞起来,动工后技术上严格把关,经费不够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