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深圳科技创新重心已转移到源头创新
原标题:“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深圳科技创新重心已转移到源头创新
9月27日—29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第十届大湾区巡讲活动走进深圳湾实验室,程津培、顾东风、马志明、杨玉良等近20位两院院士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交流与互动。
在交流互动中,院士专家们对深圳探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以深圳湾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产业化重镇的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正在发生变化,科技创新的重心已转移到源头创新上。
“来深圳每次我都很激动,这在于深圳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及教育委员会主任、高分子科学家杨玉良院士表示,制约基础研究的因素往往不是经费,而是思想,深圳的优点在于思想解放。大湾区发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优势,在基础研究领域,他相信深圳马上就会腾飞。就像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在起飞的初期主要是强调技术,但技术与世界前沿差距不是非常大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对基础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圳的基础研究正在发生变化,当然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在内的诸多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开展基础研究夯基工作,可以预言深圳一定有很好的未来,思想越解放,知识的创造就会汹涌而来。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卓文向在座的院士专家介绍说,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厚植创新发展土壤、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技创新驱动基础有力夯实。深圳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而今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微信号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国家发改委首次系统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并以正式通知的形式下发全国。这种罕见的方式,凸显了国家有关方面对深圳创新探索及成就的充分肯定,以及深圳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的高度重视。
当前,深圳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力基础研究,领跑原始创新。深圳基础研究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颖介绍,光明科学城的主要任务是承接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着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贡献深圳力量。目前,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和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4类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包括9个大科学装置、10个机构平台、2个省级实验室、两所研究型大学,各类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
走进深圳湾实验室的任意一层楼,你都能看见类似的场景——摆满了各类生物化学仪器和药剂的操作台,身着白大褂、神情专注的科研人员,和无处不在的安全警示三角标。从外表来看,深圳湾实验室似乎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科研所没什么不同。
“我们这里不仅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有产品开发、成果产业化。”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周耀旗说,“这使得我们成为基础研究机构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而约在两年前,正在美国西北大学基础研究领域读博士后的黄恺,在瑞士召开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遇到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谈及他正在研究的项目,颇为投契。对方突然邀请:“深圳最近启动了一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实验室,我是召集人,欢迎你来进一步交流!”黄恺很意外,但还是欣然接受邀请。这个2019年1月才启动建设的深圳湾实验室,目前已引进科研团队80余支,在职人员810人,与去年相比增长73%,其中科研人员全职率达到80%以上,科研人员占比超80%。实验室正在规划单细胞技术平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等十大平台,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