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深圳科技创新重心已转移到源头创新(2)
“建立一个新型科研机构,推动源头创新,深圳已经开始起步了。作为深圳湾实验室,他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推动技术转化的实验室,他的核心是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表示,深圳湾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主要聚焦以科学家为中心,避免了过去传统体制中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实验室将在光明科学城建设,在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中,要将打造一支在生命科学领域站在国际前沿的战略科研力量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
两年前,美国斯克里普斯(Scripps)研究所的钟国才思考着回国发展,但他的忧虑是:回国可能没有实验室,就没法工作。对于创造力正处于高峰期的科学家,这种精力浪费真是煎熬。得知钟国才的忧虑,深圳湾实验室的领导团队大笔一挥,人未回国,实验室已经“粮草先行”,半年后钟国才回国,即可投入工作。
“深圳湾实验室,在改革开放前沿,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在用人制度上,受以前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影响比较小,在用人的制度上就非常灵活;另外一点是,因为深圳有很好的高科技基础,所以深圳湾实验室所有的基础研究必定会和企业、会和生产一线比其他地区结合的更加紧密。”杨玉良院士表示,这种结合是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而不是一般技术推广的结合。
让深圳湾实验室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还有其可持续的研究和成果管理新模式。除了针对重大疾病、学科技术研究的直属研究机构,深圳湾实验室还设置有百瑞创新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等转化研究机构,为基础研究、药物研发、成果推广及产业化,搭建多方协作的平台。
“我们中心拥有专业的药物研发队伍,通过自主创新或合作研发产生新药候选物,在临床申报和临床实验阶段,通过技术转让或者成立新公司来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深圳湾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转化高级研究员陈志成说,“目前,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已有小分子、蛋白质/多肽、抗体和细胞疗法等8个平台,开展转化研究,积极对接外部投资公司、药企等,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同时,深圳湾实验室还探索多种渠道,与多家投资公司和基金对接,用于投资该实验室产生的知识产权,并计划将部分知识产权授权于其它公司。打破学术机构和市场的固有障碍,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以上这几条路,我们目前都在探索和尝试。深圳湾实验室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加上专业的人员,相信能够帮助科研人员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转化之路。”周耀旗说。
深圳湾实验室,是深圳系统布局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近些年深圳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胡晓军表示,从立法的角度,深圳明确表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在这个地方开工建设,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实验室等在深圳的建设,以及脑解析、合成生物学等一批大型科学装置在深圳落地,另外还有一大批海外科学家队伍回归到这块土地,来从事科学研究……种种迹象表明,深圳已经把科技创新的重心转移到基础研究上,转移到源头创新上。
(责编:赵超、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