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共同富裕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3)
邓国胜: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否则会影响各个生产要素主体投入的积极性。然而,初次分配对各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对各个生产要素主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最大,如果初次分配差距过大,往往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初次分配又必须兼顾公平。可以说,初次分配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以,初次分配既要坚持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又要运用政策工具进行适度干预或进行政策创新。
再分配对初次分配的结果具有很大调节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和提高直接税的比重等税制改革,提高再分配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等手段,促进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补充。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起步晚,三次分配规模有限,潜力巨大。要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回报社会;要加强综合监管举措,提高我国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慈善新业态规范发展;要注重我国慈善领域人才培养,注重慈善文化培育,为三次分配发挥作用注入持久动能。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记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表现是什么,怎样促进其实现?
姜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足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健全,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赖德胜: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广大民众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认同。继续加大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其质量,改善其分配,以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郁建兴:一是发展优质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本身有丰富的“创富功能”与“共富内涵”,依托地方的文化类产品、文化旅游及民俗文化等都可能带来“创造财富”的溢出效应。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让文明家风、文明乡风、文明企风等成为共同富裕的“压舱石”。三是加快培育公益慈善文化,让慈善意识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张胜)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胡晓军、张勇、蒋新军 本报通讯员 薛斌、高曙瑛、朱权达)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