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科技种田路更宽(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
胡丹,1982年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港湾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市一家公司当会计,2007年回乡创业。
现在,胡丹的公司日均生产大米200吨,流转土地面积达2万亩,拥有各式农机68台套,年产值逾亿元,共带动周边农户5000余户增收。2017年,胡丹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秋收之际,满眼金黄。
车行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港湾村,一望无际的稻田如巨幅画布映入眼帘。“金色的,就是成熟的稻田,已经可以收割了。”阳光下,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头戴草帽,正指挥着农机手开动收割机,一圈一圈在稻田画出均匀的图案。
胡丹说,“过去人们爱说,‘读不好书,就回家种田!’现在我要对孩子说,‘读不好书,就种不好田。’”
从人工种地到机械下田
今年5月21日,艳阳高照。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地头上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农业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都来了,100多人安静地等待着。
“嗡”的一声,一架红色无人机升空,4个螺旋桨飞速旋转,水稻叶子随风摇摆。“这种新型无人机风力非常强,一定要把它升到水稻上方3米以上,免得把水稻吹倒了。”胡丹聘来的技术员当起了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操作。
“这无人机好用吗?”
“放心吧!我们已经在试验田里试过了,一小时能播种200多亩地,还能施肥,好用又划算!”
“多少钱一架啊?”
“五万八,政府农机补贴两万,个人出三万八。”
看着眼前的情形,胡丹回想起2012年春天,合作社第一台插秧机下田时的场面。
当轰隆轰隆的机器出现在水田里,乡亲们呼啦啦都跑来了,田埂上站满了人。有人端着饭碗,边吃边追着插秧机跑。大家啧啧称奇,“这大机器,一小时就能插10亩地!”
这是最初涉足农业时,胡丹就认准的一个道理:人工种田,成本高效率低,必须机械化。从买下全区第一台插秧机开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合作社如今已经拥有旋耕机、插秧机、机耕船、收割机等近70台套机械设备和10辆运输车。不仅能用于自家基地,还可以服务周边。
现在,胡丹有了新的打算。结合2019年农业部门帮助建立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她想建设一家“无人农场”。“无人驾驶农机可以自动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技术员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种地。”
从城里会计到地头能手
田里的火热场景与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很是让人振奋。可回忆起10多年前的选择,胡丹感慨颇多。
2005年,一直做粮食经纪人的父亲投资建了一家大米加工厂。本以为深加工能带来更多收益,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等到秋收季节,工厂根本收不到多少粮食。胡丹赶回家了解情况,才发现由于种粮赚不到多少钱,不少人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因此抛荒了。
看着家里的窘境和家乡的状况,胡丹萌生了新的想法。她看新闻、查资料、多方学习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下了决心:“种粮食必须转型升级,走规模化、机械化的路子才有出路。这些田,别人不种我们种!”
2007年,胡丹辞去城里的会计工作,靠着家里卖房筹措到的资金与银行的贷款,回乡承租土地、重新盖厂房,建立了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2011年,她又成立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千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
2011年的那个春天,胡丹始终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