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科技种田路更宽(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0-20 06:33:01
浏览

  每天一早,鸡鸣犬吠声中,胡丹就启程去隔壁新洲区接人。随后的一天时间里,她带领着五六十名农民在自家的田里忙碌。指挥调度,地头的胡丹就像一个老把式分配工作;运秧插秧,人不够的时候,她就自己下地干。

  有些村民从田埂上路过,总是窃窃私语:“啧啧啧!这姑娘放着城里的会计不当,居然回乡来种田?”“我们自己种田都赚不了多少钱,她不怕赔钱?”

  声音传到胡丹耳朵里,她不说话,只是手上更加了一股劲。

  就这样,埋头干上一年又一年。如今,胡丹的水稻基地已经扩大到2万亩,每年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就达800万元,算上在基地务工的农民,她带动了数千户农民增收。

  从主营农业到产业融合

  在合作社整齐划一的稻田里,有一小片比其他水稻略矮。“这5亩是采用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种植的试验田。我们用的不是颗粒状肥料,而是水肥,施肥时肥料不会直接接触土壤,让土壤松口气。”胡丹说。

  合作社的稻田一直采用的良种,亩产1300—1500斤,虽然比农民常用的种子价格贵,但能保证优质高产。“现在,消费者不光要吃得饱,还追求吃得绿色、健康。”为此,胡丹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2017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胡丹用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用复合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实现了农药化肥“两减”。

  此外,在胡丹看来,现代农业绝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胡丹探索的“公司+基地”模式,是一、三产业的融合。现在,“无人农场”就要建起来了,她又开始思考,将来合作社用工量减少,如何帮助乡亲们增收?

  问题的答案就落在第三产业上。

  黄陂区风景秀丽,胡丹心心念念想带动老乡吃旅游饭。抓住家乡港湾村入选黄陂区“美丽乡村”的契机,她投资兴建了500亩农业观光产业园项目,包含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知识科普等多个内容。现在,在广阔的金色稻田里,几排果树大棚整齐排列,几亩方塘水波荡漾。高大的观光产业园招牌立在稻田中,行人老远就能看到。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现代农业是怎样的,让大家更懂农业、爱农村。”胡丹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0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