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蒋有绪院士
河南光山油茶基地
研究人员在库姆塔格沙漠架设测风站。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合成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等级与沙化土地分布图。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江河、田野……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近日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中国各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卓越成绩给与会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共建万物和谐美丽世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戈壁沙漠到绿树如茵,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从不毛之地到硕果累累……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荒郊野外不畏艰难,在林间地头挥洒汗水,在研究所和实验室里埋头钻研。
自1958年建院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下文简称中国林科院)的科学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助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林科院作为我国林草科研的国家队,在服务支撑国家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前进道路中一路同行,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成果开发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始终发挥着林科人领头雁的作用与担当。”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表示。
森林生态定位研究深刻改变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大兴安岭和会战金沙江林区,到八九十年代中后期,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中国政府下大力气把近百万伐木工人顺利转变为新世纪的护林人;从1979年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到每年有5亿多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全国人工林超过7000万公顷,始终保持全球第一;从森林仅限于木材供给,到绿化美化环境,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功能;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到森林碳汇研究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的中国社会对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认识森林,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这其中与新中国几代森林生态科研工作者的接续奋斗、集智攻关密不可分,功不可没。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及其网络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蒋有绪院士,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成长为业内柱石,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蒋有绪院士如今已89岁高龄。
“林业科技工作者要热爱大自然,要善于观察,大自然总会给予新的发现和答案,把原来不清楚的讲清楚了,就是成绩。”蒋有绪说。
1957年,在国外进修期间,蒋有绪考察了众多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森林不仅是生物产量的生产者,阐明它们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过程及系统运行机制,以及森林生物之间、森林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使人们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使森林更好地造福人类。”
在此之后,蒋有绪决心把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作为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