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0-28 06:31:01
浏览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随着一系列生态工程的推进,一道道延绵的绿色长城正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延伸和扩展,一个个“沙漠变绿洲”的奇迹正在发生……

  与“沙”打了20多年交道的卢琦,笑称自己是“职业沙手”。“有水手、歌手,我以沙为业,所以自称‘沙手’。”

  “治沙就像是给人看病。过去的防沙治沙好比看急诊,危急病情控制以后就转为住院治疗了,要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治疗方案,而且治愈出院后还要有后续的康复方案。”卢琦聊起治沙,“医生”范儿十足。

  卢琦谈到,新中国治沙与共和国建设基本同步,按时间进程大致可分3个阶段:1950年至1977年,是全民动员、向沙漠进军的起步阶段;1978年至2015年,是国家意志、工程带动的发展阶段,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投资巨大、影响深远的国家生态工程,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2016年以来,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采用全域治理、系统治理的总方针,向着“人退沙退”的百年目标努力。

  “70年来的治沙实践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我们的治沙研究,也一直都从时代的需要出发,与时俱进、长治常新。”卢琦说。

  作为我国荒漠化防治领域重要的科研试验基地,成立于1979年的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和成立于2009年的荒漠化研究所,作为中国林科院仅有的两个专门从事治沙研究的科研机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排头兵。

  目前,中国已形成荒漠化监测预警与观测研究网络体系,覆盖30多个省份的500多个县级行政区。全国宏观监测每5年发布1次监测结果,1994年至今已完成5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和沙化普查与监测工作,为全国荒漠化防治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研究成果基础上,2019年,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筹布局、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牵头实施的《中国沙漠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几代‘治沙人’奠定的基础,才让我们今天能系统性地编撰志书成为可能。”卢琦说。作为新时代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基础性文献著作,《中国沙漠志》正如一味“基础药”,为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面对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难题,中国防沙治沙的经验也正在走向世界。

  据悉,通过“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中非合作论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国内外平台,中国近年来定期同参与国进行防沙治沙经验交流,将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新方法、新技术传递给各参与国,并对其国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为全球治理荒漠化、早日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中国智慧。

  油茶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青翠茂盛的油茶树连绵成片,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层层叠叠的枝叶下,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油茶果缀满枝头……在中部、北部和南部产业带中,许多油茶示范基地丰收在望。

  河南省光山县的油茶高产示范园,位于我国油茶栽培区北带。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茶园,十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山秃岭。正是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的科技工作者带来的油茶技术,让这一片小小的果子,成了富民兴乡的“金元宝”。

  “现在正是果子成熟的关键阶段,必须到当地看看。”国家油茶科学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姚小华说。接受采访时,他正在去往大别山油茶产区考察的盘山公路上。带队筛选各地生态经济型高产良种是他这次主要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