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政策解读)
“以前步道又窄又挤,只能摆下两三张桌子,下水道等设施也不行,现在环境好太多了,游客络绎不绝!”印波是重庆山城巷“步道老火锅”店的老板,这家菜谱写在木门板上的火锅店已经开了30多年,烟火气十足。
不同于推倒重建,山城巷的“微更新”改造,既原汁原味展现重庆山地街区的风貌,又在公共设施上进行升级。借助设计师的空间改造,“步道老火锅”的规模从原来的4桌扩大到14桌,“节假日忙不过来,还得临时请服务员。”印波告诉记者。
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当前,各地积极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但有些地方出现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倾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亮点?记者采访了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和专家。
明确底线要求,防止重走粗放开发建设老路
当前,一些城市沿用粗放的开发建设方式,老城区越建越高、越来越密,增加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的负担;一些城市随意拆除老建筑、搬迁居民,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还有部分城市短时间、大规模拆除城中村等连片旧区,导致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失衡。
“为了防止各地重走城市粗放开发建设老路,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通知》,目的之一就是要明确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及时纠偏。”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说。
近年来,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共识逐步形成,但各方对于“什么是大拆大建”“如何判定大拆大建行为”的认识还不清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认为,《通知》清晰界定了城市更新的边界和底线,既有定性要求,又有定量标准,为下一步健全完善城市更新管控的政策工具提供了依据。
比如,《通知》从存量建筑保留、区域整体承载力、居民安置到住房保障体系等方面,丰富了防止大拆大建的内涵;还提到了4项定量指标,包含原则上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拆建比不应大于2,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城市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5%等内容,为相关监管提供了更为清晰、严格的量化指标。
相比征求意见稿,《通知》专门增加了“严格执行棚户区改造政策,不得以棚户区改造名义开展城市更新”的内容。汪科介绍,这主要是为了清晰界定棚改的边界,严格管控以棚户区改造之名,行大拆大建之实。“有的地方棚改项目随意拆除历史建筑,全面采用异地安置模式,导致城市风貌被破坏,原有社会结构被割裂。”石晓冬认为,这有利于引导城市更新回归理性,同时也引导棚改回归初心。
防止大拆大建,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拆除和增建。《通知》兼顾到了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规定相关底线管控指标的适用范围为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有的城市确需新建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汪科说。
此外,根据《通知》,拆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并不属于大拆大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增加建筑面积用于住房成套化改造、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
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