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运力稳市场保畅通(产经观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③)
集装箱船舶在上海洋山港靠泊作业。
人民视觉
“堵点”增多、一舱难求、一箱难求……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集装箱海运运转不畅,运力紧张、运价上涨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给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带来不小压力。针对这一情况,交通、商务、工信等有关部门,以及航运、港口、集装箱生产等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谋对策,帮助外贸企业排忧解难。各地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运力紧张 运价上涨
海运不畅给外贸企业造成不小压力
“6月上旬,心情十分紧张,生产线一度差点被迫停掉!”浙江巨一集团是一家生产鞋类产品的外贸企业,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让董事长潘建中紧张的主要原因,正是国际海运不畅,“订单不缺,可厂房里积压了200个货柜的鞋品。一来,仓储空间有限;二来,拿不到回款,资金成了问题。”
同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一样,巨一集团与国外客户签署的是FOB条款贸易合同,即由境外买家负责物流、支付运费,理论上不受运价波动的影响。“以前,我们不用操心出口物流。但现在全球海运不畅,国外客户也很难解决,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潘建中告诉记者,“十万火急”之时,中远海运在交通、商务等部门积极协调下向企业伸出援手、安排运力,“6月下旬起,每周安排10至15个货柜出海。进入8月,生产基本恢复正常,资金周转也畅通了,我们又敢接订单了。”
国际海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然而,去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蔓延让国际海运市场持续承压。
最直接的影响,是周转不畅、运力紧张。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港口严重拥堵,内陆运输循环受阻,船员供给持续紧张,包括锚地待泊和码头作业时间在内的船舶在港时间大幅延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表示,今年8、9月份,全球主干航线准班率已从正常情况下超过70%下降到低于20%。据统计,过去,班轮从上海到美国西部港口、美国东部港口、欧洲西北部港口往返一趟的时间分别约为46天、76天、82天,但今年7月以来,时间分别拉长到61天、87天、99天。
在船舶周转时间拉长导致运力紧张的同时,集装箱周转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空箱在一些境外港口和货场积压。一段时间市场上“一舱难求”“一箱难求”,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瓶颈。
外贸需求旺盛、运力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运价上涨。
“去年上半年,海运市场需求下降、处于低谷。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复苏,各国海运需求快速恢复。”贾大山表示,与2019年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富余的状态相比,因为周转效率下降,有效运力供给出现了15%以上的损耗,这对市场上约60%的长期运输协议合同影响较小,运力不足集中表现在40%的现货市场,从而造成全球海运集装箱运价大幅上涨。
据贾大山介绍,今年春节后到3月底,供需矛盾相对缓和,国际集装箱市场运价曾连续8周下降,但4月份以后,受苏伊士运河堵航事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肆虐等影响,全球各主要航线运力持续紧张,运价出现普遍性上涨。
“政府部门推动港航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倡导大家互利共赢,让我们得到了实惠。”让潘建中安心的是,中远海运给出的价格与市场上平均运价相比有明显优惠。
增加运力 稳定市场
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积极行动保障海运畅通
一家家外贸企业经营企稳、我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背后,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增加运力供给,化解“一舱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