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应对政策的多重效用—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上)
原标题:疫情应对政策的多重效用—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上)
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幅度的衰退之后,2021年是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一年。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而推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复苏。同时,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应对政策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再加上疫情前便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力度,这些共同构成了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因素。
通胀还是通缩
虽说在多数经济体内通胀压力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未来物价上涨趋势的判断和政策把握则是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断然采取措施,则通胀便势不可当。其主要论据在于:一是天文数字流动性的注入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根据货币公式不难推导得出,在产出水平和流通速度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大幅增长势必引发价格显著上升。2020年2月到2021年5月,发达国家十国集团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了11万亿美元,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用了8年才达到这一增幅。美联储在缩减购债前每月实施1200亿美元购债计划,欧央行1.85万亿欧元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至少执行到2022年3月(2021年7月购债870亿欧元)。美欧日三家央行目前总资产负债表规模为25万亿美元。二是主要央行均执行超级宽松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三是大规模纾困政策导致家庭财富上升并在转化为消费后推动价格上涨。四是疫情等因素冲击供应链所导致的劳动力及供给短缺,在推升工资水平的同时助长价格水平。五是屡创新高的资产价格催生财富效应。六是一些国家的央行为防范通胀采取了行动,如巴西、俄罗斯、墨西哥、韩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央行已经加息。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通胀远超央行政策目标仅仅是暂时现象,给出的理由同样充分。其一,货币流通量剧增但流通速度却大幅放缓,后者抵消了流通量增加对物价上涨的推动力。其二,疫情冲击导致家庭恐惧感上升而消费趋于保守,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居民储蓄率在相对高位水平上波动上升得到反映。其三,失业率升高或劳动市场宽松和设备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为扩大供给创造了条件。其四,财政纾困政策和央行支持政策已经或正在“见顶”,美国连续3个月个人收入下降反映消费需求下降。其五,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依然存在,证据之一就是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2021年10月19日为11.6万亿美元,总量在减少,但仍占全球可投资债券的近五分之一。其六,近期通胀率飙升推动因素许多都具有短期性质,如能源价格和运费上涨等。
两方的意见应该说各有道理。在谈论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态势时,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那就是央行政策工具箱里的政策工具。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们治理通胀的工具数量多、空间大,远超对付通缩的工具。IMF预计,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价格压力将在2022年消退,但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压力将持续存在。总体而言,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短期压力不小但中长期会缓解,同时不排除出现某种程度的滞胀的可能性。
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何去何从
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一直抵制负利率,理由是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实际上未起到促进增长或防通缩的作用,并自认为手中还有政策工具可用,其中之一便是宣布实行无限量、无限期的量化宽松政策。控制国债收益率曲线,准确来说是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控制在零附近,这是各发达经济体央行采取的一项具有货币和财政双重意义的政策。通胀目标此后也随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