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缸“出色”来自浙江柯桥的产业集聚升级调查(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3-02 10:07:01
浏览

“前些年,印染厂染什么布,一看河水就知道了。河水跟着染料变,染黄布就是黄河,染绿布就是绿河。老百姓都叫它们‘彩虹河’。”陪同记者采访的当地人魏金金回忆说。

柯桥地势平缓,河道流速慢,自净能力弱。一些印染厂取水、排水的河道,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水源。在当地工业污水排放中,印染业占比曾高达90%;与水相关的环保投诉,一度占到六成以上。

在坯布印染过程中,每天还产生约2000吨废渣。过去曾有个别企业图省事,将这种染料和污水残渣倒进农田,惹得老百姓抱怨不断。

柯桥人腰包鼓了,对环境也有了更高期待。上世纪90年代,柯桥修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60万吨。然而,随着印染产能不断扩大,个别企业偷排偷放,排污管道泄漏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前些年,印染业利润之低,令人大跌眼镜。2009年,柯桥染布156亿米,利润只有13亿元,平均每米仅挣8分钱、耗水达12.7公斤。依此推算,一年就得抽干20个西湖,而每吨污水又要污染20吨水体。

尽管市场始终在竞争变化之中,行业利润也会发生波动,但如此巨大的环境代价,实属难以承受之重。国内产能过剩和全球产业转移,对柯桥印染业的冲击和影响也日益明显。

“现在不光西南地区,其他沿海省份也在搞印染。”浙江省印染行业协会会长、绍兴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海直言,印染行业属于限制发展的“两高”产业,各地扎堆入局势必加剧产能过剩。

早在2002年,为突破工业发展空间限制,原绍兴县提出在滨海工业区“再造一个绍兴”。被寄予厚望的柯桥印染行业,开始了产业集聚的“破冰之旅”。

据柯桥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集聚办)首任主任赵金良介绍,当时只招来52家印染企业,由于园区未达招商预期,被迫引进其他产业入驻,形成不同产业“杂居”的格局。

2010年,原绍兴县决定5年内将八成以上印染企业迁至滨海,在毗邻钱塘江入海口的滩涂上,规划出一万亩土地承接集聚。

前来考察的印染企业老板们,刚看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时,心里直打怵。

企业的脸色:“小账”算清,还得“大账”算对

显而易见,柯桥印染产业集聚的目的是升级,并非简单的搬迁。

与市场自发形成的集聚不同,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更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集聚办在对100多家印染企业筛选摸排前,本想先抓大放小“打个样”,没料到只有23家老板点了头。

“大多数老板都在观望,指望别人先蹚路,自己再去也不迟。”赵金良回忆说。

根据产业升级的目标,他们对这些印染企业生产规模、工艺设备和环保水平,设立了相应的进入门槛。摆在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达标者可搬迁升级,未达标和退出者,只能选择合并、转型或关停。

按着集聚企业标准,印染企业日均污水排放量为2000吨,可获批工业用地50亩。排污量每超过1000吨,可增加10亩土地;排污量不足的,可与其他企业合并达标后入驻。

“政府只给一块地,厂房由企业自建,升级还得增加投资,最终效益仍是未知数!”一些印染企业老板担心经营成本偏高,将来竞争不过外面的印染企业,甚至还有过“谁先集聚谁先死”的说法。

从1995年接手父亲创办的印染厂后,赵国平搞得有声有色——这座占地百亩的工厂,年产值达2亿元,利润至少2000万元以上。守着还算滋润的小日子,他感觉实在没必要再花钱瞎折腾。

“员工都是邻里乡亲,谁愿意舍近求远跑通勤?”最初并没动过搬厂念头的赵国平,以为自己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