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宝石”(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资源丰富,同时也是茶叶和橡胶种植的重点区域。雨林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跨境保护难度大、橡胶林和茶园等经济作物挤占雨林空间等。
西双版纳州委书记郑艺介绍,近年来,西双版纳严厉打击种植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出台巩固种茶毁林整治成果“十条”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十严禁”,加大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和违法犯罪跨区域联合打击力度,探索全民共保共享、公众公益参与、跨州跨境跨流域保护新路径。
西双版纳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热带雨林及其动植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识别、利用和保护森林的过程中,产生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景洪市嘎洒镇曼点村紧邻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创建的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传承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智慧,当地村民和保护管理者探索出“社区共管”的路子,村民参与到保护中来,并在保护中受益。
“朱蕉可以治胃痛、海船能清火解毒……”曼点村村民岩叫家房前屋后都种着政府扶持种植的传统傣药,他说:“这些植物既美观又能入药,有小病小痛随手拿来就能用。”
此外,政府扶持在橡胶林下套种大叶千斤拔、萝芙木,在村寨、公路周边种植土沉香、降香黄檀等,还在村里成立傣医药保护小组,将村集体约50亩天然林划为村寨“药用植物保护地”。村民们收入得到相应提高,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更高了。当地群众转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与管理部门一道,成为这片动植物王国的守护者。
全民参与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向群防联护转变,动物栖息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修复转变,种群巡护从以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相结合转变,珍稀濒危物种从收容救护向繁育放归转变,野生动物肇事处理从单一补偿向防补并举转变,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截至目前,西双版纳州1.9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森林覆盖率达81.3%,生态红线面积达42%,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2%。“绿色成了西双版纳的底色,生态成了西双版纳的本色,保护成了西双版纳的特色。”郑艺说。
让雨林不再“孤独”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几乎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雨林孤岛化等问题。”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说,雨林守护着万千物种,守护稀缺的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受地理、气候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西双版纳的生态系统具有集丰富性、特有性与敏感性、脆弱性于一体的特点。虽然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分布,但并非所有植被都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其组成部分且呈片状分布。
西双版纳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同一区域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物种种群的增长和扩散;虽然具有良好的物种分化和新种形成条件,但种群小且数量少,物种容易出现濒危或灭绝;生态系统空间小,容易形成高度特化和小变幅的系统组分与结构,抗干扰能力较弱。
杨永平说,以热带雨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同一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度高,一旦局部生态遭到破坏,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