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在北京:如何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2012年,在北京市进行的一次野生动物调查中,工作人员在房山十渡地区发现41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11个黑鹳巢穴。
十年间,北京以黑鹳这一旗舰物种为代表,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全面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原本以房山为迁徙中转站的黑鹳变成了“主人”,种群数量增长到100余只,并飞出房山,在北京其他区域定居。
如今,在京城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已有596种陆生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北京,这座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正通过科学的栖息环境恢复与建设、野生动物监测与救护,以及不断加强的执法力度,为生活在此处的野生动物构筑起坚实可靠的保护网。
亮家底:北京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现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702种,2020-2021年累计记录6283种。实地记录北京新记录物种17种。
“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近几年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野生动物保护持续向好发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在《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简称《名录》)中,可见北京近几年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良好成效。
《名录》显示,北京地区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有33目106科596种,其中鸟类503种,兽类63种,两栖爬行类30种。在这596种野生动物中,有12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包括黑鹳、褐马鸡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豹猫、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张志明说,受《名录》收录标准所限,596种陆生野生动物是个保守数据,实际在北京可见的野生动物种类会更多。
创环境:京城野生动物“何以为家”?
为野生动植物打造的各类保护地,让北京赢得鸟类等诸多动物的青睐。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使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张志明介绍,北京设立自然保护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2年,北京八达岭—十三陵被划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由此成为全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北京现已形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5类共7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北京市域面积的22%。
“这些保护地划建的依据主要是:该地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或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有必要实行严格保护的需要。”他说,通过设立保护地,可以实现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等功能。此外,这些自然保护地还提供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等公共服务。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正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优化整合这些自然保护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将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加良好的栖息条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2020年,北京市第一处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创新性地在鸟类集中停留觅食区建立鸟类食源地-鸟粮田,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鸟类喜欢的农作物供其享用,在这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粮田,当年日观测灰鹤数量最大就达到了5000只;今年2月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后首日,自然保护区内拍摄到大批灰鹤在延庆冬奥雪道上盘旋,呈现出“鹤喜冬奥”的壮观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