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疆棉田里的新希望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5-22 09:42:07
浏览

春末夏初,天山南北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四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疆大地上活跃着一支90后新农人队伍,他们懂农业、有技术、爱农村,正凭借着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思维,探索农业新业态,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一支生力军。

数字化领航大农业

今年年初,从来没有种过地的90后湖南女生莫晓钰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人管理500亩新疆棉田。

2021年初,28岁的莫晓钰从广州来到新疆尉犁县,成为一片棉花试验田的专职摄像师。

在这里,她跟随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全程目睹了尉犁县百万亩棉田的“科技春耕”景象。当地将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作当中,实现了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最终采摘全过程机械化、科技化、精准化作业,这也让她对完成目标充满信心。

棉花的耕、种、收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灌溉、施肥全部通过滴灌系统完成,但管理环节依然依赖人工。如何发现更高效的手段?

莫晓钰和团队工程师几番试验,将试验田中的近270个出水桩全部改造为智能化电动出水桩,并配备先进的全自动施肥灌溉机,实现了远程定时定点控制。

“你们看,我们现在通过地里安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等指标,经过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精准调节水肥比例,把水分和营养及时输送到棉苗根部。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还能通过识别遥感无人机拍摄的图像,来分析棉花的出苗率、长势和病虫害情况。”32岁的团队成员艾海鹏对记者说,探索无人化农场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农业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加科学地为田间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今年目标是亩产400公斤,在管理环节实现80%的无人化率。”另一位年轻的团队成员凌磊说。

目前,尉犁县棉花种植采收机械化率达到了97%,未来还将加快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由“设施化”向“数字化”转变。

当温暖的夏风吹过整齐的棉田,翠绿的秸秆上方,无人机正在忙碌巡田。依靠手机、农事记录仪和小型气象站这些“新农具”,利用知识、技术和数据这些“新农资”,更多和莫晓钰一样的“新农人”满怀想象和期待,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新技术激活新动能

“五一”假期刚过,顶着烈日,家在塔城乌苏市甘河子镇王乡庄子村的邱昌伟就带着团队几个人,操纵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喷洒农药。看着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快速掠过,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9年,刚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毕业的邱昌伟,很快意识到无人机在助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那时,邱昌伟就在思考,如何能让无人机走进百姓日常农业生产,让更多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

“眼见为实!要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次年9月,邱昌伟应邀为镇里棉花种植大户及多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现场展示无人机喷施脱叶剂作业。

“无人机作业不会碾压棉株,而大型机车施药则难免对棉花产量造成一定损失。更重要的是,无人机作业不仅效率高,还省人工,1000亩棉田只要一天就能完成。”邱昌伟颇为骄傲地说,看见无人机作业省时、省力且价格实惠,很多农户都愿意尝试一下,他的名气在当地也越来越高。

现在,90后邱昌伟的公司已经拥有了7架航空器,还将引进作业效率更高的植保直升机,业务范围囊括了农林喷洒、草原飞播乃至消防应急等不同内容。

无人机成为农田的“标配”,没有那么多“飞手”,该怎么办呢?另一个90后韩少华敏锐捕捉到问题背后潜在的商机。植保无人机在新疆的应用场景、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要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飞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