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粮、种好粮——种粮大户在行动(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09 09:40:07
浏览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全程机械化,成为一些地方狠抓粮食生产的重要着力点。

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深入推进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进一步拓展农机应用场景……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高效率和智能化,是农机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们的大型收割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而普通收割机才100多亩。”尚跃告诉记者,凭借农机物联网建设,农机在导航系统支持下自动走直、实时获取作业数据。“以玉米播种机为例,一行播下来,从这头到那头误差不超过5公分。”

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不断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

小农户用上现代农机,离不开种粮大户的助力。

在政策支持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种粮大户李士银发挥规模经营优势,购买8台粮食烘干机、3台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同时建设可容纳300吨粮食的粮仓、日产120吨的大米生产线。

“这些农机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李士银说,今年夏粮生产期间,仅无人机打药一项,服务面积就超过2000亩。

育主体引新人:青春力量释放种粮活力

“三夏”时节,“90后”海归硕士平东林凌晨4点30分就起床忙碌,每天要往田里跑上两三趟。

4年前,平东林回到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干起了农业。创建“云上小农”线上平台,开通认养地块项目,让消费者通过摄像头实时追踪水稻生长全过程,目前开放的630亩地已全部被消费者认领;全程托管6200多亩耕地,从繁多的水稻品种中精选种植2个优良稻种,收割时以高价回购,提高农民种粮效益;把秸秆变“废”为宝,发展起秸秆炭化产业……老一辈种粮人难以实现的“农事”,平东林经过探索让它们变成了现实。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80后”“90后”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生力军”。

令徐淙祥欣慰的是,儿子、孙子也先后跟着他一起种粮。3年前,“95后”的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中,成为试验田的“管家”。“爷爷和父亲的事业不能后继无人。”徐旭东说。

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推开徐旭东家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桌上的上千个纸袋。这些都是他今年以来从试验田里收集的不同品种的小麦样本。经过烘干、称重等环节后,徐旭东将采集不同品种小麦的茎、穗、叶等数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从爷爷徐淙祥利用一把放大镜,靠着眼瞧、嘴尝在田间选育优良品种摸索作物生长良法,到父亲徐健在连片示范田内探索优良试验品种大田栽培规律,再到如今徐旭东利用现代科研仪器配合科研院所分析不同实验环境下作物生长数据……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三代种粮人对科技增粮的追求。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实施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安徽省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出到2025年,50亩以上种粮大户数量由11.87万个发展到15万个。

春争日,夏争时。粮食生产一线,无论是“老把式”,还是“新力量”,收获了夏粮的丰收,又播下新一季的种子。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