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洄游:一条鱼的生命传奇
它的家,在青海湖
蓝蓝的湖水,高寒,又有盐碱
虽是一个内陆湖,却有着大海的辽阔
它的故乡是黄河
也许是对故乡的怀恋,也许是血脉里早已习惯了跋涉
每年,它都要逆流而上,去追寻先辈的足迹,去延续生命的传奇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北接祁连山,南望三江源,不仅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它以青海湖裸鲤为代表的独特水生生物资源,更是令世人瞩目。
每年沙柳花在青海湖畔迎风绽放的时候,意味着湟鱼洄游季节的到来。成群结队的湟鱼,上演着“鱼翔浅底、奋力洄游”的奇观,让无数观鱼的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与顽强。
曾经“鱼丁兴旺”,由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过度捕捞,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生境恶化等原因,湟鱼资源量锐减,一度濒临灭绝。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湖一旦没有了湟鱼,其“水—鱼—鸟”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青海湖将失去灵气与生机,变成一片死亡之海。
青海省近40年间实施了6次封湖育鱼,近20年来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多措并举,使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得以大幅回升,目前已达到开发初期资源量的33.9%。青海湖鱼鸟共生,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得以持续筑牢。
传奇
湟鱼,有着传奇的身世。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泊,雄踞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以西150公里。如今,我们看到的青海湖是一个四面环山,位于青海湖盆地中的内陆闭塞湖泊。其实,青海湖最初的模样并非如此。
据中科院《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青海湖为新构造断陷湖。距今20万-200万年前,青海湖形成初期是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上新世末,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青海湖东部的日月山强烈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迫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
在青海湖的形成过程中,原来生活在黄河中的黄河鲤鱼,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成为生活在青海湖中的大型高原原始鱼类——湟鱼,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优势种群。
“从湟鱼肩部残留的鳞片和肛门附近退化的鳞片来看,它的祖先是有鳞的。”青海大学教授李长忠说,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湟鱼逐渐适应了高寒,耐受了盐碱,褪去了鳞片,也形成了洄游的这种特性。
李长忠说,古青海湖曾与黄河相通,因此,湟鱼与黄河上游的鱼类有共同的起源,能在黄河上游的鱼类中找到它相应的种或相近的种。只是由于河湖被隔开之后,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才逐渐形成了青海湖中特有的湟鱼。
“有意思的是,有人曾在湖里捉到几尾具有鳞片的湟鱼,这说明它有返祖的迹象。”李长忠说。
湟鱼的传奇不仅在于身世,还在于它是“救命鱼”。而今,在沙柳河畔的湟鱼家园内,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的《湟鱼赋》中写道:“难忘饥馑年代,湟鱼舍身救民,堪称恩鱼。”
湟鱼作为一种美味的食物,救过很多人的命。在位于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原子城纪念馆里,就有关于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原221厂组织人员在青海湖打鱼,自力更生,解决生活困难的记载。
作为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有着超过460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青海湖里到底有多少湟鱼?据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杨建新介绍,其原始资源蕴藏量大约32万吨。
中科院于1961-1963年间对青海湖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有关报告中记载:“裸鲤个体较大,每尾体重一般在1斤左右,大的有6.5斤。10斤左右的鱼也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