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洄游:一条鱼的生命传奇(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9-16 11:19:07
浏览

“6次封湖育鱼,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第四次开始,连续10年采取封湖育鱼零捕捞措施,在我国鱼类资源保护史中尚属首次,彰显了青海省全力保护青海湖生态、筑牢生态屏障的决心。”杨建新说。

以2001年开始的第四次封湖育鱼为转折点,至2021年的20年间,青海省实施了全面封湖育鱼零捕捞的保护措施,投入巨资对青海湖流域实施了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在青海湖的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上,建设了过鱼通道设施,在沙柳河畔建设了湿地公园,更好维护青海湖生态安全。

海北州刚察县是环湖地区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县,有1.3万常住人口,由于是距离青海湖最近的一个县城,有“海滨藏城”之称。过去,为了农田灌溉,沙柳河上修建了2米多高的拦水坝,湟鱼洄游通道受阻。

“为了湟鱼顺利洄游,将沙柳河大坝修建成这种开放式阶梯型过鱼通道,湟鱼可以顺利通过,还可以在这里得到缓冲,边洄游边休息。”正在河边巡查的刚察县农牧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队长徐永良对记者说。

正是洄游季,沙柳河上聚集着成群的鱼鸥,水中成群的湟鱼逆流而上。岸边,游客三五成群,竞相观赏湟鱼洄游、鱼鸟共生盛景。

徐永良说,这个季节观鱼的人特别多。这几年,随着宣传力度、执法力度、保护力度的加大,环湖基本上没有偷捕湟鱼的现象了。周围老百姓的保护意识都很强。湟鱼数量增长也比较快,在河里能看到两三斤的大鱼已不足为奇。

“有的地方,像布哈河那边,七八斤、十斤的鱼也有呢。”徐永良说。

在泉吉河边值守的刚察县农牧综合执法大队二中队队长罗布仁青告诉记者,从6月到8月,他们将帐篷扎在河道边,昼夜值班巡查。

“这个季节来观鱼的人很多,现在的任务已经不是打击偷捕了,而是引导群众和游客文明观鱼,劝阻大家不要随意投喂,以免影响湟鱼洄游。”罗布仁青说,他和同事们还要穿上皮裤下到河道里,去打捞垃圾和因体力不支造成的死鱼。

繁育

湟鱼和大马哈鱼、鲑鱼等一样,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

青海湖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湖区最为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湖区气候寒冷,水体冷凉,鱼类饵料生物种类少,生物量低,是贫营养性的水体。因此,湟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十一二年才能长一斤,繁殖力也较低。

4月,冰雪消融,春暖花开,湟鱼感知节气的变化,应时而动,开始洄游之旅。它们成群结队,逆流而行,短则数十公里,长则上百公里,穿越海拔落差高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生命延续的使命。

“湟鱼选择每年冰雪消融的季节洄游,是因为喜欢温暖的环境,水温越高发育就会越快。河道的小浅滩边、石窝窝里,就好比是一个温室,有着温暖安全的环境,因此就成为湟鱼的产房。”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站长周卫国说。

研究发现,亲鱼由湖溯河,在水流的刺激下,性腺逐渐发育,在此过程中寻找水浅、水流缓而平稳、透明度极高、地质为细沙的产卵场所。雌雄鱼相追逐,水面被带起一团团水花。雄鱼用头去顶雌鱼腹部,尾鳍像扫帚一样,将水底的泥沙“扫”成椭圆形浅锅底状的凹窝,受精卵则顺着微弱的水涡卷到凹窝中孵化发育。

然而,自然繁育面临的危险很多。有时,受精卵会被一场大水冲走;或者十几天不下雨,河水水位下降,受精卵搁浅被晒干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