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和生命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保护故事(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4 09:30:07
浏览

枯枝之上,一只雌性金丝猴四肢环扣,怀中紧紧抱着一只出生不久的猴婴,她脑袋低垂,藏起面容,似乎陷入了浓郁的沉痛之中。照片上的天空是灰色的,金丝猴母子的世界仿佛也全是灰暗:这只猴婴在出生时就死于难产,整整五天过去了,母猴还是将孩子抱成一团,久久不愿撒手。

这张名为《金丝猴不幸丧子,怀抱多日不肯丢弃》的照片,拍摄于2005年4月。彼时,裴竟德初为人父。在秦岭密林间,他被金丝猴不离不弃的母子情深深触动,“原来动物也有情感,也有智慧和尊严”。这张照片也成为他野生动物摄影之路的起点。 “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生态影像还比较陌生,国内专门从事野生动物摄影的人也不多。”从那时起,自小钟情摄影、热爱自然的裴竟德渐渐从商业摄影转型做生态摄影。向西,他的摄影战场是世界第三大无人区可可西里,而在老家陕西,他将镜头对准了中华祖脉秦岭。“在我眼中,这是两块圣地,是生态摄影的天堂。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将中国的生态保护成就更好地传递给全世界。”

2008年,裴竟德拍摄的《猞猁》《藏羚羊》《川金丝猴》《雪山下的红景天》等四幅作品,被北京奥组委制成大幅照片,悬挂于国家体育馆、运动员下榻酒店等奥运场所,向全世界展示自然中国的美丽瞬间,也为各国朋友了解真实中国,提供了新的窗口。

2009年6月5日,藏羚羊迁徙途中,一路跟拍的裴竟德,偶然间拍到了藏羚羊与飞驰而过的火车同框的画面。这幅被网友戏称为“藏羚羊自己出来作证”的照片《青藏铁路边的藏羚羊》,后来被政府和民间广泛引用,为平息青藏铁路是否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争论,提供了有力实证。

“影像带来关注,关注带来改变。”裴竟德认为,野生动物摄影不光是简单的个人情趣,更应该站在国家和人类的大视野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直到现在,国内观众看到的优质的自然影片,大多还是来自西方国家。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但挖掘依然不够,这就需要专业的生态摄影团队,通过陌生化、纪实化和故事化的表达,去赢得受众,向海外讲述中国的生态保护故事。”

但想要捕捉到罕见而引起广泛共鸣的纪实影像,又谈何容易?这就需要摄影师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不是漫长的等待,就是狂奔式跟拍,来回“折腾”,反反复复,一张好照片的拍摄周期,可能是一年,甚至几年。“这是一个靠脚步丈量河山的职业,只有走到别人未曾到过的地方,你的影像才能扣人心弦,摄人心魄。”

以秦岭大熊猫为例,关于它们的影像,更多来自人工圈养群体,而对于野生群体,除了红外相机捕捉的偶然瞬间,核心画面很少。“比如野生群体如何出生、成长,如何交配、繁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衰老、死亡的,这些影像我们很难见到。”基于此,裴竟德正在参与制作关于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影片。“如果你要拍摄特定群体,首先就得跟它们熟悉起来,让熊猫见了你不躲、不跑,这个熟悉的过程,就得好几年。在它们经常出没的区域,你得每天去,每天找,跟它们相识、相知,最后‘相爱’。”

2021年3月,新一轮熊猫繁殖季开始了。为了捕捉到野生秦岭大熊猫野外交配的自然影像,裴竟德背上数十公斤的设备,又一次前往秦岭。

“很多地方完全没有路,几百米甚至几公里,都只能用手扒开灌木行进,手背上、小臂上全是血印子。”在一只雌性大熊猫已经光顾的密林里,裴竟德找到了一处较为空旷、可以居高临下的斜坡,地上、树上积着厚厚的白雪,他用两件迷彩雨衣,在林间搭起简易帐篷,以此做“掩体”,开始了静谧而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