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难而有价值的研究(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2)
李文辉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经验告诉他:他们已经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对大家说:“受体肯定存在,只是非常隐蔽。我们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些?”
“如果最后找不到怎么办?”有学生问。“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一代甚至几代科学家探索才完成。如果我们竭尽全力,不成功也不会后悔。”他话锋一转,“我们其实离目标不远了,如果放弃最后让别人发现,大家会不会后悔?”大家听完,又鼓足干劲继续摸索……
这时,隋建华也回国加盟北生所。她和严欢等又对“鱼钩”进行创造性改进,继续寻找“小金鱼”。
2012年1月7日午夜过后,在蛋白质组中心主任陈涉帮助下,通过质谱鉴定,团队成员景致毅在多条外形很相似的“鱼”中找出了可能的“小金鱼”。1月11日凌晨,初次验证结果表明:这条“小金鱼”——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英文缩写NTCP),很可能就是受体。此时已近春节,严欢、钟国才、徐广伟等放弃回家过年,与李文辉、隋建华继续攻关。2012年1月27日大年初五,凌晨2点多,严欢得到了一个关键结果:把受体导入原来不能被丁肝病毒(英文简称HDV,它是HBV的卫星病毒,两者共用一个受体)感染的肝癌细胞,结果实现了感染。
之后,他们又尝试多种方案,终于完成了HBV功能获得验证,以及NTCP在人类肝细胞上的功能丧失验证,充分证明NTCP就是HBV、HDV特异性感染人类肝细胞的受体。2012年11月相关论文发表后,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我曾以为我们能够第一个发表这项研究成果,但是事实上你们赢得了这场赛跑。我们都将受益于此,尤其是那些患者。”HBV感染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德国海德堡大学史蒂芬·伍本教授在给李文辉的电子邮件中说:“这一突出成果对HBV研究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它将改变现行研究模式,可能帮助乙型肝炎治疗新药的发现而为乙型肝炎患者造福。”
研以致用:研发根治乙肝的原创药物
“你赶紧准备材料,送给国际同行做5年考核的评审。”文章发表后的一天中午,王晓东看到李文辉,笑着提醒他说,“只有过了国际评审,所里才能给你提级、涨工资、增加实验经费啊。”
“这个先放放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李文辉说。找到HBV受体后,他一边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乙肝慢性感染机制,一边与隋建华合作,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开发治疗乙肝、丁肝的创新药物。
“发现新知识当然重要,但更有意义的是把新知识转化为能治病的药。”李文辉说,目前用于乙肝治疗的药物均无法根治乙肝,必须开发全新药物。
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李文辉、隋建华作为科学创始人,于2015年成立了华辉安健(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辉安健”),全力开发新药。
经过数年攻关,他们开发的原创(FIRST—IN—CLASS)抗体药物HH—003,于2016年完成了HH—003临床前各种实验。李文辉介绍,HH—003是全球首个靶向乙肝病毒表面大包膜蛋白前S1区的HBV中和抗体,可直接实现HBV与受体NTCP的阻断,打破HBV在肝脏中持续发生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进而达到功能性治愈乙肝目标。
又经过几年努力,HH—003终于迎来研发里程碑:2018年6月1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了其临床研究申请。这时,距离他们发现HBV受体已过去了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