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里的先行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逐水记(2)
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宁夏平原自古以来沃野千里,但与之相伴的是农业用水量长期居高不下,一度占到全区用水总量的近90%,深度节水控水势在必行。
在农业上,宁夏近年来持续实施高效节水工程,以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引领农业节水“蝶变”。目前,宁夏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46%。
与此同时,宁夏工业正在高标准实施节水行动。宁夏水利厅节约用水与城乡供水处四级调研员景清华说,宁夏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重复利用,近3年退出高耗水企业82户、产能720万吨,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公网火电机组全部关停;通过实施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宁东煤化工园区率先实现了污水“近零排放”。
点滴之间见证巨变。据了解,2012年以来,宁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9%、54%,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3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7%,引黄取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8亿立方米稳定到目前的63亿立方米左右。
“云”解饮水忧
曾几何时,六盘山区的人们,为了喝上一口水,翻山越沟累弯腰。
天寒地冻,但固原市隆德县张程乡张程村村民杨俊明一家早已不再“愁水”。“我家靠养十几头肉牛,日子慢慢红火起来,最担心停水断水。”杨俊明说,从去年开始村里几乎没停过水,牛吃水也有了保障。
杨俊明的好日子得益于隆德县近两年加紧建设的“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记者看到,在智能化平台的支撑下,从水源地、泵站、蓄水池、管网、联户表井到用水户,全程各环节设置了多个监测点,全县供水运行状况一目了然。隆德县渝清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杨丙成演示说,出现供水故障时监测点会显现异常,他们通过手机App接收定位信息,并及时抢修。
“互联网+”给山区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利。以前杨丙成最头疼的事儿就是挨家挨户催收水费,收齐一个乡的水费要断断续续折腾1个月,现在村民“手机购水”,管理人员也能投入更多精力管好水。
曾经饮水难的宁南山区如今水网四通八达。固原市水务局局长李国帅说,2020年10月,宁夏被水利部确定为“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而固原市成为第一批先行先试示范市,以数字治水为标志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市全面推开。今年9月这一工作已上云调试。
与隆德临近的彭阳县先行先试,通过“互联网+”驱动城乡供水机制、管理、服务创新,目前全县城乡供水保障率达96%,水质达标率达100%,水费收缴率达99%,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5%以下,供水成本大幅降低,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高效管理。
群众饮水方式的改变,离不开宁夏数字治水的诸多尝试和突破。宁夏水利厅节约用水与城乡供水处处长王正良说,水利厅搭建了宁夏“水利云”数字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贯通联动,从源头到龙头全程信息化控制。宁夏全区还基本建成以黄河水为主、泾河水和当地水为补充的“大水源”,形成城乡连通、县县打通、区域互通的“大水网”,并推进城乡供水企业优化重组,打造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治水产业聚集区。
“云供水”攻克多年来宁夏城乡供水“多头管”“缺人管”“跑冒漏”的痛点,数百万群众实现从喝水难向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宁夏建成城乡集中供水工程168处,农村供水管网长度13万余公里,252.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水润黄土塬
在守不住土、保不住水的旱塬上,一河清水蜿蜒流动,蕴藏着绿色希望。
北部被沙漠沙地包围,南部黄土丘陵沟壑纵横,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宁夏一直致力于守护“绿肺”与“水塔”,守住母亲河水土“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