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鲲龙”是怎样炼成的(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1-01 06:33:07
浏览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及随后的南方冰雪灾害、森林火灾和海难事故的频发,均暴露了应急救援体系中航空装备数量少、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规划》随即出台,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需要的大国重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开始立项研制。

  AG600飞机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采用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及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全机共有5万多个结构、2万多个系统零部件、100余万个标准件。研制如此大的特种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放眼世界,也是不多见的。随着型号科研及试飞工作推进,国内技术储备不足,研制经费紧张,研制历史空白让该机型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加之飞机重量、救援半径、失速特性指标等问题,都对主要用于低空低速状态执行灭火任务和搜索救援任务的AG600形成挑战。

  项目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研制团队也加快了脚步。

  方案一轮轮设计,数不清的大型试验、设备安全性试验、适航审查会议,制造符合性检查工序、总装指令,遇到的艰难与险阻不胜枚举,各大机体供应商联合制造,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参与项目,研制团队与广大参研单位携手并进、奋力前行,抱着“国之重器,救民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高抗浪船体、气水动布局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全球最高和收放结构最复杂的起落架;解决了复杂船型机身的制造及气、水密铆接等难题,初步建立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工艺和生产制造标准体系;AG600飞机的适航验证和审定工作也极大提高了国内民机适航符合性验证水平,有效推动民机适航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民机研制产业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委任代表队伍,填补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技术体系和专用适航条款空白,开启了AG600的新时代。

  AG600技术验证机相继实现陆上、水上、海上首飞,以及9吨汲投水灭火功能验证试飞。

  能用、好用、早用

  研制团队以研制一款能用、好用、早用的飞机为目标,深入开展市场及用户灭火和救援使用模式研究,同时结合前期研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改进优化技术论证工作。

  一方面,遵循正向设计流程,全面梳理顶层设计输入,基于任务使用场景和运行技术特征,识别飞机机动能力等关键设计要求。2018年盛夏,华南公司市场部副部长崔伟正和他的团队忍受极寒天气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足迹遍布中国西南各地,收集高原及湖泊的使用环境数据,捕获特殊任务需求,为AG600飞机未来的高原使用,提供有效支撑。几个月后,崔伟又和设计师团队一起,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林区海拔高、群山环绕、崎岖多变,航空灭火是在这里扑救火灾最迅捷、有效的手段,崔伟和调研团队一起,几天的时间内仔细走访了林区各个区域,交出了一份AG600飞机针对高原灭火的能力需求调研报告。

  一年的时间里,崔伟一个人在外的出差时长超过了180天。他们把市场调研来的一摞摞成果,交给了研发团队的设计师们。这,是以需求牵引的正向设计第一步。

  另一方面,结合技术验证机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继承“上单翼、T型尾翼、前三点式起落架、大长宽比单断阶船体的总体布局形式和起落架系统、动力系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有飞机平台的潜力,开展总体、气动、水动、结构强度、各系统及五性等方面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