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原标题: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圆桌对话】
嘉宾
张卫红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罗先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方向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小军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崔兴毅 张亚雄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报告也直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为此,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特邀代表委员谈感想、聊建议。
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主持人:在您所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有哪些新突破?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张卫红: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攻克了系列“卡脖子”技术。高校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设计制造、实现装载能力与飞行性能提升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直接应用于载人航天等重大型号任务。
罗先刚:就我从事的光电领域来看,我国在超强超短激光技术、大口径光电装备、轻小型光电成像系统、超构材料及器件、光量子信息技术、智能光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成绩的取得,既有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和灵感驱动,也有国家重大需求的导向牵引,还有企业的持续关注和努力。这表明,科技事业的进步不只是科技界的事,还需要创新生态,需要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
方向:我国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近年来也大量涌现,特别是在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中作出重要贡献。比如,在世界上唯一实现用两种完全独立的物理方法对玻尔兹曼常数进行精确测定;自主研制的铯原子喷泉钟稳定运行,中国成为世界上寥寥几个能驾驭国际原子时的国家之一。这些突破性成果得益于国家科技政策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离不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的有力支持,是老一辈和新一代计量科技工作者长期艰苦奋斗和不断追求卓越的最好见证。
王小军:作为我国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具有跨领域、跨系统、多学科的特点。其中,对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组织了全国的优势资源联合攻关,既有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研究资源,也有航空、船舶等领域单位的专家资源。这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一次有益探索,也反映出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主持人: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等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此,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方向: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使命和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通过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不断凝聚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