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麦机收率达98.5%,这些人值得记住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4 09:13:07
浏览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眼下,山东、河北等地小麦机收正酣。历时近半个月,夏粮主产省安徽小麦收割大幕落下,4290余万亩小麦收入仓中。

春争日,夏争时,抢收抢种曾一直是“三夏”的典型特征。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安徽小麦机收率达到98.5%。农民手持镰刀、弯腰割麦的场景已不多见。

今年,“三夏”有些不一般。“这是安徽近十年来麦收期间遇到的最不利天气。”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麦收以来,连续两场降雨扰乱了安徽的麦收进度。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人机协作“龙口夺粮”,有夜以继日赶工的机手和烘干员,有随叫随到的应急维修服务队,还有一群为跨区作业提供后勤保障的人……

汗水挥洒的这个“三夏”,也考验着粮食主产区全方位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麦田无眠

6月2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朱寨镇油坊村,临近晚上九点,响了一天的收割机轰鸣声渐渐弱了下来。机手张永敬和孙子张世界准备收拾一下返回住地。

前一日,阜南县艳阳高照,大面积机收正式展开。临近傍晚,一份紧急气象预报让种植户们的心悬了起来:6月3日夜间至5日安徽有一次降水过程,其中3日夜间雨量较大的地区包括阜南县。

抢收!

油坊村党支部书记朱永福刚挂完村民打来的麦收“求援电话”,就找到张永敬,“老哥,这天阴得厉害,可能等不到明天就要下。俺们村还有十来户,大概三四十亩地。你看能不能今晚给收掉?”

一声应承,农机探灯再次亮起,老张爷孙俩驾驶着农机“加起了班”。

黑夜里,麦田里的一束束光线,是希望。

这其中的一束光,来自“90后”新机手董斐斐和妻子陈丽娟。

戴着丝巾,站在田头,烈日下,陈丽娟不时地用对讲机向收割机上的丈夫呼叫着。地头的井、田里的大块石头,都可能成为机收的“绊脚石”,坐在机子上的董斐斐一个看不见,就可能把割台碰坏了。刚下过雨的地潮湿松软,有时候还得把泥从机子里扒出来……这些对以前外出打工的夫妻俩来说,都是没接触过的。

去年8月,夫妻俩买了一台收割机。这是陈丽娟和丈夫第一次出来跨区作业,头一年,夫妻俩没跑远,只是从山东菏泽老家附近。

“说实话,确实苦。最晚干到了凌晨两点,有时候一天就睡三个小时,抢收时困得不行。”陈丽娟说,“但是看着这些站在田头的农户,年纪跟我们父亲甚至爷爷相仿,看到他们望着收割机收麦的眼神,就觉得也挺值的。”毕竟,从秋种到夏收,七八个月的付出,不能在这“临门一脚”让他们失掉了希望。

为了应对强降雨带来的不利影响,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北机南下、南机北援”行动,引进山东、江苏、河南及皖南地区机具,24小时不停机投入抢收。6月2日、3日投入收割机日均超过12万台,3日收获面积997万亩,创了历史新高。

家,在“平米”之间

“夫妻档”是不少跨区作业机手们的人员配置。在阜阳市颍上县江店孜镇,晚上九点,吴田昌和妻子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来到镇上的小饭馆,准备吃点好的。一份酸菜鱼、一个素菜、两碗米饭,不到50元。这是他们这一天最大的生活支出。

“前些天下雨没活儿,我找了个河沟钓鱼,她支锅做饭。今天干了一天怪累的,就犒劳一下自己。”吴田昌伸了伸肩膀笑着说。

忙起来,机手们甚至顾不得吃上一口热饭,尤其是午饭。“早晨露水大、晚上看不清,中午正是出活的时候,哪舍得歇一个小时吃饭。”吴田昌说,中午趁着“放粮”的间隙简单吃上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