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麦机收率达98.5%,这些人值得记住(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4 09:13:07
浏览

夜晚,田间收割的农机陆续回到了镇上。道路两侧停满了载着收割机的货车。吴田昌把驾驶座椅靠背取下放平,一张不到两平方米的“床”就搭好了。从重庆到湖北、从安徽到江苏,这“平米”之间,是他们的家。

趁着机手们陆续从田里返回镇上,江店孜镇农业服务站站长郝士龙“凑了堆儿”,和他们聊聊天。对吴田昌等一批机手来说,郝士龙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每年夏收期间,他都会住在服务站,晚上一起唠唠嗑。这些机手几乎每年都会过来,颍上县俨然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今天工作进度如何,缺活儿跟我说,我来调配。”在郝士龙的手机里,每天都在更新江店孜镇跨区作业机手信息登记表,哪里缺往哪儿调、哪台闲置调往哪儿。

这些年每到夏收秋收,粮食主产区的地方主管部门在服务和保障机手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洗浴间、热水、方便面供应到位,服务站也为机手们提供临时居住场所。

“农忙时,机手们睡在这‘平米’之间的‘家里’,我们也要在服务上做好保障。”郝士龙说,“平米”之外的服务,才能见政府治理的温度。关系熟了,机手才会每年第一时间想到这个地方,把这里当成“故乡”,乡镇真到抢收时才不至于缺人。

对于吴田昌来说,他大多时候还是喜欢睡在自己的车里。以前主要担心挣的辛苦钱被偷了,现如今治安好了,支付方式也变成了扫码,小窝更多地承载了一份情感归属。

夜晚,记者在北上的高速公路上,时常能看见载着收割机的货车疾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有的夫妻干脆支起一口锅,炒起了菜。热腾腾的饭菜,为“迁徙”的他们留下生活的注脚。

当了9年跨区作业机手的倪泽宝告诉记者,买下一台收割机,就意味着他们跨区“迁徙”的开始。“一台收割机配上一辆运粮车不止25万元,如果只干一个地方,挣的钱还不够折旧费呢!”倪泽宝说。

这两年,机手的“圈子”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种粮大户越来越多,只有组成10到20台的农机编组,才能拿下大客户。除此之外,以往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忙夏收秋收两季,现如今耕种管收全链条托管,让本地的农机服务变得更丰富,有些机手渐渐脱离了跨区作业的队伍。

巴掌里摸出粮损

6月1日,阜南县阜濛农场地头。农机手王广坐在驾驶室严阵以待,放下割台、半关风机……只听见“开始”的口令响起,他和同行的9台收割机一起,伴着轰鸣声向麦浪开去,一颗颗金黄的麦粒“收入囊中”。

这是日前在安徽省举行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阜阳市阜南赛区的场景。王广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损失率仅0.33%。

减损也是增收。对于种植户来说,这笔账他们粗略计算过:一亩地按亩产1000斤算,机收减损1%,亩均增收10斤。如果种植10亩地,就多打100斤粮。按照每斤小麦1.3元出售,能多卖130元。

对于机手而言,损失大与小,与他们能不能接到更多订单也有关系。倪泽宝向记者伸出一只手,做了个形象的比画,“农村有个土办法,一巴掌盖在田里,不超过两三粒籽粒,就算过关了”。

跑得快能收更多粮;跑得稳当,有效亩产更有保障。倪泽宝向记者说着他的经验:早上露水大,收麦时车子放慢、滚筒转速调高;中午小麦干,调小风机风量,避免麦麸卷着籽粒跑了;麦子稠了,也不能跑快……

在跨区作业机手们的感受里,这些年机收好干了,也不好干了。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的面积多了,田块大了,农机在田里能跑得开了,但农户对于质量的要求也“严苛”了。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提高粮食使用效率明确了工作方向。节粮减损就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倪泽宝说,当地农机服务中心一年给他们培训两次,让一些新入行的“农机小白”和农机“老把式”们在机收上更科学。

5月26日至30日,安徽多地出现连续阴雨天气,6月3日至5日再次出现强降水天气。一些抢收的新麦水分高,晾晒、烘干成了减损的必备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