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书写海洋强国“蓝色”答卷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坐落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因河而建,向海而兴,海洋经济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天津“向海”经济不断发展,对于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气象部门紧跟步伐,积极践行“海洋强国”发展理念,夯实新时代海洋气象工作基础,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日前,人民网跟随中国气象局走进天津,探寻海洋强国的“蓝色”实践,看“河”与“海”的故事,在气象的助力下续写新的篇章。
不断提升服务精细能力
“私人定制”赋能智慧港口建设
船舶停靠在天津港的码头上。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一艘艘巨轮满载而来,卸下一箱箱货物,又向着大洋彼岸继续出发……在天津港,这样的繁忙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海港,是天津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天津走向世界,世界牵手天津的桥梁。
今年1至4月份,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142万吨,4月份完成4815万吨,同比增长3.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97万标准箱,4月份完成19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
近年来,天津港集团开启“智慧港口”规划建设的快进模式,智慧港口建设对气象港口监测技术、预报预警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标准。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部副经理李秋接受采访。受访者供图
“港口业务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错综复杂系统,安全和效益,是港口平稳运转的关键。”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操作部副经理李秋说,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影响港口船只进出港、货物卸载,造成压港现象,甚至会造成停止作业,给港口企业和货运船只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1992年开始,天津滨海新区气象局为天津港打造‘定制式’精细化气象服务,现已布设8套自动站,6个作业区内15套能见度智能诊断点位,实现10分钟海上实况信息、海洋气象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以及港口、航线、海区精细化预报产品共享共用。”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局长马云波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为东北亚35个港口、17条航线、28个海域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形成了港口、航线、海区点线面结合的预报能力。
天津市海洋中心气象台台长刘彬贤对人民网介绍,通过牵头环渤海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及技术支撑工作,为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提供国际海事责任区海洋气象情报信息,承担港口、航线、海洋工程等气象保障服务,实现灾害性天气精细化监测,将地理信息、船舶信息、潮位信息与海洋气象信息相融合,实现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要素智能提取和可视化产品快速制作,提升环渤海海域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为海洋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做支撑。
“现在,集装箱船二次引航预排成功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为港口、船舶公司增加营业收入至少2.8亿元以上。”李秋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为船只提供良好的到港时间和合理的航行规划,为港口企业争取了宝贵的作业时间,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资料共享共用
气象观测服务助力海上油田“能源补助”
俯瞰渤海埕北A平台。受访者供图
6月渤海,白云舒卷,海风习习。
从空中俯瞰,渤海埕北A平台伫立在渤海西部,犹如一颗“海上心脏”,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能源血液”,近五年原油产量持续保持4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