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推动半导体产业实现再全球化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在第二届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上发表题为《半导体产业的再全球化》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已被中断,在全球化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应重新认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积极维护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完整性,并身体力行地推动半导体产业实现再全球化。
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正遭受破坏
在魏少军看来,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诞生是人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过去三十年,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相关产品技术也逐步实现统一,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和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化。尽管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受到包括成本、交货期、能力、技术、市场、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动力的驱动下,半导体供应链通过“政府默许,产业推动”的方式逐步实现了全球化。2006年,随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加入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SC),半导体全球供应链补齐了市场这一最后短板。之后,在中国的积极参与下,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稳步增长。据统计,2006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销售规模为2477亿美元,而2022年达到了5741亿美元,增长了131.8%。而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中国进口集成电路的价值2013年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2017年超过3000亿美元,而到2021年则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进口集成电路的全球占比从2012年起一直超过60%,最高时超过80%。中国在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从此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确实为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毫无疑问,中国既是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也是贡献者。
然而,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已被中断,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正在遭受人为破坏。魏少军指出,先是美国政府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造成了全球半导体生产秩序的紊乱,后叠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又受到产业周期的影响,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芯片短缺。美国政府出于打压中国的目的,利用这一机会尝试将中国排除在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之外——先是通过《芯片与科学法》限制其它国家的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发展,继而联合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搞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又压迫荷兰、日本出台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措施,想方设法把中国排挤出半导体全球供应链。
与此同时,美国奉行的“美国优先”策略和在全球芯片紧缺时采取的一系列压迫措施和手段,也让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忧心忡忡,纷纷推出自己的“芯片法案”,事实上启动了半导体领域的“军备竞赛”。由于WSC的6个成员国和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占全球的95%,这个“军备竞赛”也必然是全球性的。“如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自己搞一套,最终的结果一定会使全球化停滞,也一定会使半导体全球供应链出现碎片化,这是必然现象。”魏少军直言。这也就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所说的“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几乎已死,而且不太可能再恢复”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没有人怀疑,一旦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不存在,所有人都是输家。
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同样的,在全球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必然会面临严峻挑战。魏少军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主要模式是“设计-代工”。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在全球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如果全球化的前提不存在,这一模式就只能是本地或区域资源配置,优势将被大大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