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③)(2)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出“强化激励勇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制度安排”“加强对作出重大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等5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有助于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破”“立”并举,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大特征。一度困扰科研人员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正被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取代;填表少了、审批快了、跑腿少了、报销简单了;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道道改革“加减法”,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明专利能以“先用后转”的新模式许可企业“试用”,既解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渴”,也搭了后续深度合作的“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创新;华为公司自2021年开始,把产业中的难题面向社会发布,迄今已有数百位高校老师“揭榜”……
“科技创新特别是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同类型的技术攻关应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赵志耘说。
赵志耘认为,对于前沿领域技术,可以由在该领域科技实力强的主体牵头成立联合体,牵头单位可以是科研机构,也可以是企业;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对于复杂度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领域,则可以成立联合攻关机制,支持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攻关。
为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这个“老大难”,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再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改革措施,让科研人员实实在在享受到创新的红利。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达到4.8万亿元,远超当年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孙福全表示,促进产学研融合,既要明确不同主体的定位、找准合作的切入点,也要深入推进职务发明成果所有权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落实。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6日 19 版)
(责编:胡永秋、袁勃)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