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深度观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财税金融支撑①)(2)
在绿色贷款支持下,三省坡风电场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共增设24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8兆瓦,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满足湘桂黔交界地区特别是通道县一些偏远乡镇企业及群众用电需求,并可年减排二氧化碳7.51万吨,节约标准煤3.1万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曾经“有女莫嫁三省坡”的民谣,而今变成了“阿妹快来三省坡,阿哥带你看风车”的动情山歌。
三省坡山脚下,通道县独坡镇上岩村发展起“风电景观+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游玩,让村里的“高山茶园”名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品牌,带动茶农增收。2022年,全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3万元。
一笔绿色贷款,带活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正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生动写照。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和国家政策推动下,绿色金融发展日益成为金融部门和全社会的共识。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分别达4530亿元和24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和1648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说。
创新金融产品,竹林变身“绿色银行”
层峦叠嶂,满目苍翠,行走在浙江省安吉县的绿水青山之间,成片的竹林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着“中国竹乡”的美誉,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生态绿起来,还要让百姓富起来。
1亩毛竹每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约24.5吨。为了将毛竹的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2022年,安吉县印发《竹林碳汇推动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县总体方案》,通过成立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建立起“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体系。
如今,安吉县的老百姓除了可以直接卖毛竹赚钱外,还可以卖竹林里的“空气”,也就是把毛竹林新增的碳汇卖给企业。而推动企业购买碳汇的动力之一,就是金融机构的创新支持。
“购碳1564.62吨,支出11.6万元,获得‘碳汇惠企贷’2900万元,利率下调50个基点,全年节省利息支出14.5万元,一来一去,相当于节约了2.9万元的财务成本,还增强了我们的绿色发展意识。”安吉兴能溶剂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飞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谢飞武口中的“碳汇惠企贷”,是浙江安吉农商银行围绕当地碳汇“生产—收储—交易”全产业链,针对需求端创新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在不增加财务负担的前提下,对符合生态要求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用于购买碳汇,推动形成购碳群体。
“我们越来越多地将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具有绿色意识,相信它们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盈利空间。”浙江安吉农商银行董事长马莲贵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已创新六大系列25款绿色普惠产品,绿色信贷余额124.5亿元,占所有贷款比例达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