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翻译助力网文“一键出海”(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06 08:47:02
浏览

精确度如何实现的呢?一些网文平台发布的资料显示,正如人类翻译受自身知识面的限制一样,AI模型达到的能力范围也受到语料范围的限制,所以要尽可能丰富地给AI“喂料”。平台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网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大量网文内容和优质社区内容的标注和识别,使机器更好地理解网文内容。比如,AI可以自动识别角色、场景、题材、故事脉络等信息,构建网文的整体知识图谱。目前,AI翻译能够较好地翻译网文特殊领域中的词、句、段落,包括人名、地名以及类似“金丹”“解药”这种特有元素词,还能识别出各种代词指代的对象,尽可能避免传统机译中“一词多译”“张冠李戴”等现象。

彩云科技CEO袁行远解释说,人工智能在翻译时,会从原文中提取出人物并判断其性别。它在判断什么词是人名时,会依据一些语法规则,例如“××说”,“说”字前的名词一般是一个人。利用类似的方式,人工智能就能获得一张专有词表,使得翻译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过去常见的“逐句翻译”常常忽略语境,导致翻译结果僵硬、不知所云,而目前的机器翻译已经发展到“理解上下文”的程度。

不过,这只是技术上的进步,精准翻译具备了可能性,还无法进行规模化应用。业内人士指出,比较浅白的表述,AI可以“猜”出正确的翻译,但遇到比较迂回的表述,比如语料中从未出现过的成语,AI猜错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例如,“燃灯如豆”可能被直译成“火焰像豆子”,机器无法理解深层的内涵。同时,它也不能理解故事的复杂逻辑,无法判断前面一个伏笔会成为故事后面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都是尚需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人工智能翻译还离不开人的“精加工”

是否使用人工智能翻译,不同的作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人工智能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难免会丢失文本质量、消损原著色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观察到,对于热爱写情节、开脑洞,不太在意风格的作者,特别是那些热爱IP转化,从文字作者变成编剧的作者来说,机器翻译不成问题,而对于钟爱自己语言风格的作者来说是致命的,“这样的翻译缺乏独特性,翻译出来的文本只是内容而非风格”。

地域特色翻译、本土语境表达仍是很多作家关注的问题。陈定家指出,在翻译的过程中,基于海量信息的大型语言处理机器,难以处理一些复杂的语言现象,如文化差异、本土语境等,只能严格遵守语法规则与句式结构,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审美趣味与情感追求,导致扁平化的翻译结果。

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也把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作为AI翻译的首要挑战,“像人物称谓、门派、功法、修炼等中国网文、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语言术语和表达方式,单纯依靠AI翻译无法准确表达其内涵”。

目前,人工智能翻译还离不开人的“精加工”。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人—机”协作才能保证质量。因为受目前技术水平所限,人工智能翻译的缺点是明显的,但“机译”的发展方向是对的,当弱人工智能升级为强人工智能时,也许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通过出海服务商为内容平台提供优质的AI翻译,加上后期的专业译者校对润色,优势互补,正在帮助网络文学快速规模化出海,特别是在2020年多语种市场布局加速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翻译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实现语言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