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如何破局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2 10:46:01
浏览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李 禾

策 划:刘 恕 李 坤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三会村,地处嘉陵江流域秦巴山南麓,是一个海拔800米的山区丘陵村庄。2400多名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生活污水收集难一度成为农村“治水”的“拦路虎”。

“原先我们这里家家都是旱厕,一到了夏天味道就特别大,而且蚊子和苍蝇很多。现在家里都有了污水处理设备,村子里的环境变好了。”年过七旬的三会村村民沈治忠乐呵呵地说。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川江千里行”采访团在三会村采访时看到,村民的院子里都有4个带着井盖的小池子,这是单户“3+1”污水处理池。井盖下“藏”的是村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水。它们经厌氧发酵沉淀和隔油池处理后进入储存池,在进一步降解后,水质能达到省标三级标准,可用于灌溉蔬菜、果树等。全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收集率、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

近年来,随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各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探索出多种模式,乡村的“颜值”不断提升。

然而,从全国来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有待提高。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市污水收集率约为70%,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31%,很多农村依然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重点不突出、治理成效评估不合理、治理模式不科学等问题,标准、技术、资金和机制仍是制约“治水”能力提升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更实?

一户一策,标准不搞“一刀切”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以及从事农村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和民宿、餐饮、洗涤、美容美发等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等推动下,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广元市,像三会村这样用上污水治理设施的农村有1046个。截至2023年10月底,四川省68.32%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较2019年初提升约50个百分点。

“可以说,近十年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提升最快的十年,治理设施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坦言,尽管如此,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存在着大量设施“晒太阳”的现象。

即便是北京,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短板。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要覆盖村庄1847个,但截至2020年9月仍有282个村庄未完成任务;农村地区污水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比较普遍,已建成设施中约15%无法正常运行。

“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不起、用不起的情况就更为普遍了。”彭应登说,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尚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还不成熟,有些地方照搬照抄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有些地方过于追求低成本治理,甚至出现技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现象。而盲目选择治理技术模式,是造成后期设施“晒太阳”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通过管网把污水收集起来,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这种“大集中、大处理”的技术相对成熟,并实现了标准化。但农村地广人稀,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成本高、利用率低,加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生活污水治理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