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远及天边 近在身边(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09 11:08:01
浏览

2021年初,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科技大会战打响。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相继升空,到4艘载人飞船和4艘货运飞船发射,我国在2年内密集完成12次飞行任务,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从月球到深空,探索永无止境

6月25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示中心大厅,工作人员从探月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返回舱里缓缓取出一个金属容器。

容器里的1935.3克月球土壤,是嫦娥六号探测器经历53天太空旅行,带回的世界首份月背样品。它不仅承载着科学家的希望,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再次创造世界纪录。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其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从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相继实现中国探月史零的突破,到嫦娥四号完成惊艳世界的月背软着陆先例,再到嫦娥五号、六号分别从月球正面、背面采样返回,20年来,中国航天在月球上留下了耀眼的印记。

接下来,我国还将实施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嫦娥七号的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的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将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

此外,我国已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倡议和邀请。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近日透露,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型建设,将在2035年前,形成以月球南极区域为中心,具备百公里范围的科研作业能力,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第二阶段是拓展型建设,计划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续稳定运行的大型综合科研平台。

吴伟仁表示,月球是一个起点,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为以后奔向火星,奔向更远的深空做技术储备和物资、智力上的储备。

除了月球,我国还在行星探测方面规划了四次任务。据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已经于2021年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二号任务准备在2025年前后实施,主要目标是小行星探测,将瞄准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天问三号将前往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将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

从天边到身边,航天技术让生活更美好

在重庆近日举行的2024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携手重庆联合发布创新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今年底前,重庆市将开通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2025年该服务将面向全国推广。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900颗。在导航、遥感、通信、气象等领域,各类卫星已经从天边来到我们身边,服务于千行百业,惠及人们日常生活。

今年7月,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从堵口到排水,在抗洪救灾的各个阶段,卫星遥感图像直观、完整地展现了灾区的全貌,同时提供了受灾区域范围的水流流速、流态、水位等信息,为指挥决策和灾害救助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全球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只能覆盖20%的陆地面积。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目标,就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继华为手机开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后,不少手机厂商也相继推出支持卫星通话的机型,可为身处灾区或偏远地区的用户提供通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