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丰收 同享喜悦(深度观察·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3)
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学习蜀绣的经历,冉建华告诉记者:“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绣花,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那是蜀绣,就是打心底里喜欢,绣得不好就拆了重绣,直到绣完才睡觉。”
20年前,冉建华赴成都拜师学艺,系统学习蜀绣技艺。“蜀绣最大的难度在于针法,有120多种,要求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由于有一定的刺绣基础,加上刻苦钻研,冉建华的蜀绣技艺日渐精湛,2023年,她被评为“四川省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但冉建华不满足于此,“我想传承推广蜀绣技艺,带动更多姐妹绣出幸福生活。”
“简单的绣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只靠业余制作也不能形成产业规模。”2015年,冉建华入驻通江县创新创业孵化园,成立公司,开始做专业蜀绣。公司成立后,冉建华开班免费教授蜀绣技艺,至今已培训绣娘5850余人次。“学员掌握蜀绣技艺后可在家里做绣品,公司负责回收、销售。常在公司做工的姐妹现在有80多个,都是灵活就业。”冉建华说。
通江县毛浴镇浴江村村民李雪梅就在冉建华的工坊制作蜀绣作品。“利用在家空闲的时候绣蜀绣,每月能挣两三千元,还不耽误照顾孩子。”李雪梅说。
在通江,“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通江县文化馆非遗部负责人徐莉介绍:“目前全县拥有非遗项目99项,已推出巴山剪纸、蜀绣、根雕等50余类100余种文创产品,建成8家文创产品示范店,成立文创企业10余家。依托非遗工坊,就近吸纳务工人员,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链接
农业农村部已分7批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挖掘培育一批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人才,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农业职业经理人方泳
“让农业越来越有奔头”
本报记者 郁静娴
“欢迎各位来宾来新宇村赏花、赏月,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跟我一样扎根乡村、点亮乡村。”丰收节前夕,浙江省“千万工程”讲解员技能比武大赛现场,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方泳的讲解赢得满堂掌声。
“我是学农业的,当上乡村‘CEO’,就是要让农业越来越有奔头。”方泳坦言。从金华农校毕业后,他先后搞养殖、种粮食、领办农企,积累了不少产业经验。2019年,方泳报考了省农广校组织的浙江农林大学农业领军人才班,学习营销管理知识。两年后,他从近400人中脱颖而出,应聘到新宇村,在乡村舞台大展身手。
站在新宇村丰稔桥上眺望,荷叶田田、稻浪翻涌。走进“奶奶工坊”,71岁的村民戴洪香一边跟老姐妹聊天,一边剥着莲子。“一年采莲季干4个月,其余时间参与手工围巾和抱枕制作,奶奶们在家就能挣万把块钱。”工坊负责人伍林杰说。
“好风光如何转化为美丽经济?”2021年正式入村后,方泳与村干部一次次碰撞思路,寻找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
“最强外脑”接入乡村,充分释放专业优势。方泳对新宇村几大产业板块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明确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
与7所高校合作开发挖藕研学,依托产业链条开设共富工坊、直播间,吸引年轻人办起村咖……立足高效生态农业,丰富乡村业态,唤醒沉睡资源。“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不仅做加法,更要做乘法。”方泳介绍,新宇村还联动运河街道北部的双桥村、戚家桥村和杭信村,共同开发乡村特色文旅线路,构建起一条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乡村共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