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漩涡中的“美国数模竞赛”:95%以上队伍来自中国
争议漩涡中的“美国数模竞赛” 一项国际大学生赛事95%以上的队伍来自中国
1月底,黄文韬在参加美赛期间为论文绘制插图。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以下简称“美赛”)的成绩已经揭晓一个多月,而围绕这场比赛的争议却难以平复。当记者将目光聚焦这项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举办的竞赛才发现,今年参赛的2.5万余支队伍中,95%以上来自中国。
批评相对集中在:被判“取消资格”的参赛者比例大幅上升,不少人在网上为自己喊冤;有人认为这项“国际性比赛”基本都是中国学生参加、中国老师阅卷,所以“很水”;另外,去年参赛者信用卡遭遇盗刷一事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在中国学生参与这一竞赛的第31个年头,美赛在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
快速膨胀的中国参赛队
今年1月底,大三学生黄文韬和两个同学组队参加了美赛,在6道题目中,他们选择了一个“脑洞很大”的题目:如果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龙放在现实中养殖,需要怎样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它们生存、繁殖?
这不是美赛第一次“脑洞大开”,2017年,美赛还有过一道以移民火星为背景的题目。
就在这3个大三男生兴奋地探讨赛题、划分任务的时候,中国还有六七万名本科生在跟他们做类似的事儿:在96个小时之内,在6道赛题中任选一题,构建数学模型、写运算程序,最终完成一篇英文论文。
再过96个小时,将有两万多份英文论文从中国数百所学校跨越太平洋涌入美赛官方邮箱。
自1985年诞生以来,这个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竞赛参与人数年年攀升,今年再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学生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增长量。
1989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叶其孝在《高校应用数学学报》撰文介绍美赛,他认为,这项竞赛贴近实际应用,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叶其孝在文中列举了几道往年的试题,如:某镇请你设计停车场地面上的线的划法,以便既能容纳较多的车辆,而且又不至于使车辆剐蹭风险太高;考虑合理的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储存量等因素,来设计金属钴的储存管理数学模型。
就在此文发表前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分别组队参赛。这是中国学生第一次参加美赛,在211支参赛队伍中占了4席。
彼时,这项赛事诞生仅4年,也是当时美国唯一一项数学建模竞赛。在那之前,美国的数学竞赛多年来一直由普特南数学竞赛“一统江山”,但普特南数学竞赛因理论性较强,因而只能吸引在数学方面有极高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美赛则试图改变这种倾向,它考察的数学建模能力,就是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以便用简化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参赛者不限专业。
3年后,仿照美赛而组织起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在中国孵化出来。
侯木舟大约从2000年起指导学生参加美赛。他记得,当时他所在的中南大学只有两支队伍参加美赛。而在今年,该校有500余支队伍参赛。这个参赛规模,在国内高校还排不上第一。
侯木舟记得,过去美赛限定一名指导老师最多指导两支参赛队、一所学校最多有10支队伍参赛,但大约2010年前后这个限制取消了。
从COMAP发布的历年参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学生一年比一年高涨的参赛热情。
1997年,共有409支队伍参赛,其中271支队伍来自美国,107支队伍来自中国大陆、两支队伍来自中国香港。
20年后的2017年,美国的参赛队伍增加了不到一倍;中国的参赛队伍则增加了100倍以上,总数早已破万。
高涨的参赛热情,传递到阅卷老师手中,就是逐年增加的阅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