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漩涡中的“美国数模竞赛”:95%以上队伍来自中国(2)
过去,美赛论文均由美国老师评阅,而发表于2012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据及评阅分析》一文提到:“从2013年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联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将与COMAP(美赛组织者)合作,共同评阅美赛论文。同时,COMAP也将派专家参加国赛的全国评阅工作。”次年3月,《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杂志发表新闻简报,称“中美两国首次实现MCM的合作评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邀请了国内的35名专家参加第一阶段评审。
五六年前,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雄达受邀参加美赛的阅卷工作。他告诉记者,论文初评在网上进行,每份论文同时由一位中国老师和一位美国老师评阅,双方没有交流;优秀论文会进入终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评委面对面讨论,大部分终评评委由美国老师担任,受邀参加终评的中国老师则需要赴美阅卷,终评阶段会产生特等奖和特等奖提名。这几年来,陈雄达负责评阅的论文数量从100多份增加到今年的200份出头。
对于中国队伍在这项“国际性”竞赛中极高的比例,有人感到颇为怪诞。但这在国内数模竞赛的开拓者们眼中是巨大的成就——他们不无自豪地在文章中表示,数模竞赛起源于美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
保研、落户加分、宣传亮点
奋战96个小时后,黄文韬和队友提交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关于养龙的论文,为了让论文更出众,黄文韬还发挥素描特长,为论文配上手绘的插图。
4月,竞赛结果揭晓,黄文韬和队友获得了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和一份500美元的奖学金。
除此之外,这3个大三男生还有望得到研究生推免资格。
美赛在中国蔚为大观,不少人认为这与各种加分政策有很大关系。
同济大学教授陈雄达负责学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培训工作多年,他认为,中国参赛队伍快速增长的背后有很多力量推动,既有学校的鼓励,也因为学生喜欢。
陈雄达说,同济大学学生若在美赛获奖,学校会提供一笔奖金,获奖学生还可能得到保研加分、数模相关课程的成绩评为“优”等奖励,上海市对某些类别的建模竞赛也有相应的落户加分政策。
据记者了解,类似情况在国内高校比较普遍,美赛作为国际性比赛,在学生评奖、评优中的确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计划出国深造的学生来说,这项国际性赛事也可以为简历增加分量。
林远(化名)曾在11年前和同学一起参加过一次美赛,对比今天的参赛盛况,林远认为,当年参加美赛时加分政策很少,大家还是比较纯粹地出于兴趣而参赛,不像现在这么功利。
在“国际性比赛”的名头加持之下,许多院校对美赛也趋之若鹜。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院校宣称本校学生在美赛中“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队伍同台竞技”,最终获得“国际××奖”。
国际性比赛、多所国内外名校的学生参与、全英文论文……对于实力较弱的院校来说,美赛自带的光环很容易制造出宣传亮点。而且只要参赛者按照规范提交论文,就不难拿到“奖项”。
记者查阅近年来美赛的统计数据发现,通常50%以上的论文会被评定为“成功参赛”(Successful Participants),30%左右的论文会被评定为“荣誉提名”(Honorable Mention),10%~15%的论文会被评定为“优异”(Meritorious)。根据美赛中文官网的信息,这3种等级分别对应“合格论文”“乙级论文”“甲级论文”,与“奖项”不完全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