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前教育发展: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1 12:19:56
浏览

  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报告的解读

  网络上有一个笑话:孩子今年4岁了,掌握1500个英语单词的词汇量够不够?——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北京海淀明显不够。

  笑话虽短,却透露了当下一线城市儿童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焦虑。学前教育,是孩子表达自我、认知世界、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将如何发展?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回答。

  重普惠,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入园难”“入园贵”,长期以来为社会诟病。很多幼儿园一位难求,“幼儿园报名战”年年上演。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确定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的普及目标、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0%的普惠目标和全国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的结构性目标。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积极挖潜扩大增量等措施,多渠道扩大普惠性资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曾表示,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是造成城镇“入公办园难”“就近入园难”的主要原因。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全面摸底排查,针对规划、配建、移交、使用不到位等问题,采取补建、改建、新建、置换等措施,确保小区配套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截至目前共摸排4.21万个小区,约有1.84万所幼儿园需要治理。据初步测算,通过治理将增加普惠性学位约370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提高8%。住建部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后,各地在城市修补、功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老工业区更新中补充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实施了一大批幼儿园建设项目。在北京,通过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办园、以租代建等多种方式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2018年新增学位就超过3万个。

  目前普惠性资源依旧短缺。报告显示,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73.1%,距离《若干意见》确定的2020年普惠目标还差近7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资源不足,全国还有4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个别地方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还在50%以下。

  对此,报告提出,下一步要继续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推动各地切实疏通城镇普惠性资源供给的堵点,回归城镇小区配套园的公共服务属性。陈宝生表示,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将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健全小区配套幼儿园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各地在老城(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时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确保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报告还提出着力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推动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行政村适龄人口的实际需要,大村设中心园分园或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提供巡回指导,满足幼儿的入园需求。